公僕加薪真的不依機制?
公僕加薪真的不依機制?

行政會議昨日通過今年公務員的加薪幅度,高級公務員加薪百分之三點九六,中級和低級公務員則加薪百分之四點六二。然而,有別於往年的是,今次的加薪幅度較薪酬趨勢淨指標高出零點五個百分點。結果,加幅公布後,個別媒體及人士便煞有介事地質疑此舉是「額外加薪」,甚至是採用了「未合情未合理」、 「開壞先例」、「不依機制」等等負面的字眼。

首先,我們要先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薪酬趨勢淨指標。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每年均會調查百多家私營企業十多萬員工薪酬調整幅度,當局再根據這幅度來釐訂涉及公務員調薪的薪酬趨勢淨指標。

薪酬趨勢淨指標斷非唯一因素

然而,我們必須弄清的一點是,乃是機制從來均沒有限定最終調整幅度必須完全依照薪酬趨勢淨指標。可以說,指標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但肯定不是唯一一個因素,除了這個因素外,還包括香港經濟狀況、生活費用變動、政府財政狀況、職方要求和公務員士氣等五個因素。論者在作出嚴正的指控前,又有沒有客觀地看看上述這些因素?

說句老實話,現時的加幅僅僅較薪酬趨勢淨指標高出零點五個百分點,而不是差天共地高出了五個百分點,那麼,上文提及的那些指控,又是依照什麼理據作出的?

翻查資料,涉及公務員調薪的薪酬趨勢調查機制自一九八九年確立後,政府有六次不是完全依照指標調整薪酬,當中有五次是凍薪、減薪,或加薪幅度低於指標,另有一次是高於指標。由此可見,薪酬趨勢淨指標,從來都不等同於最終的公僕薪酬調整幅度。

「政府破壞制度」罪名近乎莫須有

近年,社會瀰漫一片慣於聲討政府不依制度、破壞制度的風氣,但當中有不少卻是近乎盲目的指控,既沒有理,也沒有據,今次的事件即是一例。只要結果跟他們的預期不一樣,他們便馬上祭出「捍衛制度」的大旗。

涉及公僕調薪的六大因素,好幾個根本無法量化,有人硬要政府搬出所謂的科學化方程式作解釋,無疑是強人所難。不過,如果公眾對今次事件有所疑慮,在可以交代的範圍內,政府也是應該開誠布公,透過解說盡力讓公眾了解整個機制,別讓依機制而行的好事,被歪曲成破壞機制的壞事,既是為政府好,也算是為十多萬公務員的合法合情合理加薪求一個公道。

原圖:meinhardt-china.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