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委員會選舉塵埃落定,來自非建制派的參選人因為種種原因和政治操作,取得歷來最好的逾三百二十個席位。其中,負責協調專業界別出選的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以及循法律界當選的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等,選舉結果公布翌日,隨即走到電台受訪,一時大力推銷所謂的「公民推薦」方案,一時又稱他們參選是希望令選委會民主化,藉以向中央政府展示,民主化並不恐怖云云。非建制派選委一方面批評選委會選舉認受性不足,另一方面又炫耀自己的選舉成績,無權無票的市民皆感無奈。他們一手推倒普選,令如筆者般沒資格在功能界別選人與被選的市民由老闆變成觀眾,自己卻憑一己喜好投票選特首,誰是真正的特權階級,殆無疑問。
非建制派人士一向無視選委會的廣泛代表性,狠批其為「小圈子」選舉,他們今次積極參與,本身已經令人側目。然而,最過份者,乃非建制派中人,在去年政府推出政改方案後,竟無視方案通過五百萬合資格選民,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的事實,一力反對到底,最終方案因未獲非建制派議員支持而被否決。
最不想普選者:民主派是也
現在回想起來,當日已有建制派中人提出,最不想香港有民主和普選的,可能就是所謂的民主派(即現在的非建制派),因為一旦政改方案通過,香港市民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後,香港再無建制派或民主派之分,民主派賴以為生的「光環」一下子清失殆盡,靠「炒作」政治議題起家的他們也再無立錐之地。
筆者當日閱畢上述分析,內心也半信半疑,惟看到非建制派人士今次在選委會選舉中的言行和理念,如今實不得不承認,那名建制派人士的分析確實準確。筆者始終無法理解,一批打著「反特權」旗號的人,為何要積極參與他口中的「特權」遊戲?他們成功在「特權」遊戲中勝出,由一介平民搖身一變成為自己口中的「特權」份子,投票權,他們是有了,但你和我呢?我的一票跑到哪裡去?
有選舉就有機會勝出
其實,非建制派中人今次在選委會選舉的成績突飛猛進,足證只要有選舉,結果就存在「不確定」因素;換句話說,只要有「不確定」因素存在,所謂的「操控」便不再成立,民主派要在提名委員會(政改方案若通過,選委會轉為提委會)中勝出,提名自己心儀的候選人,絕非天馬行空的幻想!
非建制派選委參選之初打出所謂「ABC」口號,到特首梁振英因家庭理由宣布不競爭連任,又突然改口說要「進入制度,打倒制度」,理據之薄弱、政綱之匱乏,可見一斑。過去幾年,在非建制派不斷「炒作」政治議題下,香港社會被嚴重撕裂、民生工作不能推出,就連推動發展創新科技產業,亦險些被「拉布」拖垮。
發洩過後,香港已是時候靜下來,想一想,我們到底要甚麼?是否沒有非建制派眼中可接受的政改方案,香港就要停滯不前?連發展經濟、開拓土地、改善民生和扶貧助弱等工作都束之高閣?這樣的香港,真的是大家想要的嗎?
原圖:星島日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