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新人事、新作風」,每當一個地方出現新面孔,一般總會為該地方帶來一番新景象;問題是,「新」未必等如「好」,有時甚至比「舊」更差。以今屆立法會為例,議會內出現不少「新面孔」,其中來自非建制派的新丁,經常將自己「受到選民託付」等口號掛在口邊,把自己說得任重道遠,然而實際表現卻乏善可陳。綜觀非建制派新丁近期的言行,公眾實不禁要問:「這些人到底是在改革議會,還是在破壞議會呢?」
自決、本土派是「致命新寵」
選民渴望求變,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議會,訴求十分清晰,亦充份反映在九月立法會換屆選舉的結果中。選民不要政壇老手,反過來支持年輕面孔,不少更明顯抱著「博一博」的心態把寶貴一票投給「政治素人」,這種「買個希望」的心態,在建制和非建制圈子都有,當然,以非建制派的情況尤為顯著。
選舉已過,非建制陣營中的本土派、自決派分別當選,無跡可尋的「青年新政」有兩人入局,而屬於自決派的羅冠聰、劉小麗和朱凱迪亦告當選;然而,兩個月過去,非建制派新丁的表現令人咋舌,青年新政、羅冠聰和劉小麗等人的水平絕對是「一塌糊塗」!
新人士帶來新歪風
「青年新政」梁頌恆、游蕙禎二人的喪德敗行,過去幾星期已經寫得太多,在此不贅,最有趣是日前兩人被問到,進入議會個多月,究竟為選民爭取到甚麼時,兩人竟以一陣沉默去回應。筆者傾向相信兩人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不單沒貢獻,對議會和社會更只有破壞。
屬於自決派的博士級人馬劉小麗亦不遑多讓,「龜速」宣誓、無故缺席會議、投票「甩轆」,甚至連發言都讀錯稿,種種「甩漏」,突顯她根本未有當代議士的準備;至於在宣誓時將「中國」二字刻意變調的羅冠聰,連有關中史獨立成科的諮詢內容都未清楚,就不斷指摘建制派要求中史獨立成科是要「洗腦」,又誣蔑提出議案的民建聯議員張國鈞是「配合政府」,甚至在負責課程改革的課程發展議會由哪些學者、教育界人士或業界代表所組成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就信口雌黃質疑這些專家已受到不當「干預」,這些並非建基於事實的批評和意見,豈是一名稱職代議士應有的表現?
從前的議會,即便有激進派「拉布」,立法會主席也可以適時「剪布」確保議會正常運作;但今天,激進派聯同冒起的本土派、自決派一同在議會搗亂,事事「政治為先,民生為後」,不必筆者預測,相信大部份香港市民都清楚,這股歪風早晚定會席捲整個議會,立法會四年任期,很有可能在陰霾密佈下倉皇結束。
如果閣下本身是建制派支持者,看罷文本,相信會感同身受。但如果你是傳統民主派、本土派、自決派支持者,但又不知何故看畢本文的話,筆者只想對大家說一句:請大家撫心自問,自己那寶貴的一票,是否還要繼續浪費在虛無縹緲的「希望」之上?投票給這些無跡可尋的新丁,到底對推進民主、改善民生有甚麼幫助?
「好事變壞事」、「宣誓變宣獨」、「讀中史都要陰謀論」、「投票也投錯」,也許,這些就是當今非建制派新丁們的寫照。
原圖:legco.gov.hk、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