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近日開會,提出多項縮短公屋輪候時間的措施,包括收緊公屋富戶政策。收緊福利政策(公屋肯定是福利政策一種),在今日香港而言實在是冒大不韙之舉,可以想像,一旦政策落實,被要求遷出公屋單位的住戶必定抗爭到底,最終會否勞煩執法部門協助仍未可知。社會或有大反彈,資助房屋小組眾人非庸人,豈有不知之理,他們甘受千夫所指,仍堅持「做醜人」提出建議,香港的房屋問題有多嚴重,不問而知。
公屋輪候冊申請達新高
截止九月,公屋輪候冊申請已逼近29萬,申請單位的平均上樓時間增至4.5年。香港市民對公營房屋需求有多殷切,從上述數字已可見一斑,不過這還未能確切說明基層市民今時今日的生活環境有多困難。如果告訴你,今天香港的「劏房」數量已經升至8.88萬間左右,居於「劏房」的市民更已升至接近20萬,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要建房屋,首要是有足夠可供建屋的「已建設」土地。據統計,1985-2000年這15年間,香港新增的「已建設」土地達8,000公頃,足可滿足當時的人口需要;無奈,隨後的15年,即2000年至2015年,香港人口增加約61萬人、家庭住戶數目增加約43萬戶,就連經濟亦錄得72.3%增長,偏偏「已建設」土地的面積只增加17%,即約3,800公頃。
單看上述數字,已知今日香港的「已發展」土地遠遠追不上需要。
滿足市民需要 多管齊下做艱難決定
上述兩組數據,只能「硬梆梆」說出香港的房屋情況,「劏房」居民每日活於水深火熱中,生活之淒苦,實非筆墨可以形容。學童在「馬桶」上做功課和娛樂;住戶洗澡、煮飯、去洗手間被迫同在一房解決,這些以往不能想像的窘態,如今每天在香港反覆上演。
多管齊下、增加土地、興建房屋,基本上已是絕大部份香港市民的共識。部份社運人士聲稱,只要先發展新界棕土,即可滿足社會需要,不必考慮其他方案;這種說法,無疑是自欺欺人。如果單靠發展棕土便可滿足香港今日和未來的需要,相信特區政府亦會義不容辭去做,反正有較易的路可以走,誰會無故挑起爭議......但這又豈是實況?
香港需要不畏艱辛反對的決策者
房委會收緊公屋富戶政策,足證政府多管齊下增加公營房屋流轉和供應並不是「口惠而實不至」的口號。現屆政府上任後,提出十年建屋目標,2016/17至2025/26年度,香港的總房屋供應目標達到46萬個單位,當中公屋單位為20萬個,而資助房屋包括居屋則達8萬;將建屋目標公開,目的無非是要讓公眾監察政府的施政表現,同時讓正被房屋問題困擾的市民看到「願景」。
房屋、土地全部不足,加上人口老化和政制改革爭議,未來若無果敢和大刀闊斧的決策者,香港只會亂上加亂。以收緊公屋富戶政策為例,這種安排和決定,總會令部份人不滿,縱社會知道這是正確的方向,這種陣痛仍然不能避免。如果香港的決策者不能秉持原則,抵住既得利益者的批評,最終犧牲的只會是小市民的福祉;香港,需要一個抵得住各方持份者批評,同時又可以平衡各界利益的決策者去領導,事事畏首畏尾,最終只會落得寓言「爺孫騎驢」的下場。
圖片來源:wsgjj.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