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埋檯」已「反檯」 「非建制」議員令人失望
未「埋檯」已「反檯」 「非建制」議員令人失望

連續講了多天「青年新政」,今天試試轉一轉新話題;雖然,其實都離不開「非建制」立法會議員的「怪行」。立法會各事務委員會正、副主席選舉,今天終於完成,由於建制派是議會中的多數,順理成章在多個事務委員會的選舉中取勝。事務委員會的選舉之所以如此多爭議,全因「非建制」拒絕尊重建制派是議會中多數的現實,不願協調,結果亂象頻生。事務委員會選舉協調失敗,凸顯今屆「非建制」議員「未埋檯、先反檯」的處事態度,未來四年議會生態若何,不敢想像。

事務委員會有何用?

不熟悉立法會運作者可能不明白,到底各個事務委員會有何功能,要令一眾議員爭得頭崩額裂。長話短說,簡單而言,政府法案提交立法會大會表決前,基本上都會先由相關範疇的事務委員會審理,若連事務委員會一關都過不了,交到立法會大會都是「凶多吉少」。

就個人而言,出任事務委員會正、副主席者,基本上就自然成為立法會相關範疇的代言人,掌握實質的話語權。傳媒要詢問意見,理所當然會向相關事務委員會的正、副主席入手,話語權加上曝光率,對部份從政者而言,自然有無限吸引力。

猶記得今屆立法會會期之初,建制和「非建制」因協調失敗,雙方都大舉加入各事務委員會,結果出現個別事務委員會有五、六十名委員的情況。一般估計,由於目標已達,完成正、副主席選舉後,不少議員都會退出各委員會;「非建制」當初無視政治現實,堅拒協調,最終求仁得仁,出現如今「各方皆輸」的結果。

不信「非建制」是「玩嘢為本」?看看其中兩個事務委員會的選舉結果就一清二楚了;在教育事務委員會選舉中,教育界葉建源、民建聯蔣麗芸以及青年新政梁頌恆,三人競逐正副主席。蔣麗芸最後以26票當選主席,葉建源得13票,出任副主席。

政制事務委員會方面,建制派的廖長江以31票當選主席,民主黨林卓廷只得14票。以上其中兩個事務委員會的選舉結果,足證「非建制」議員當初拒絕協調,其實只是「未開始傾已經反檯」的表現。若他們真有心爭取,既然已經大舉加入各事務委員會,為何最終只取得十來票?箇中理由,大家應該可以判斷得到。

「非建制」議員一手推倒普選機會

少數「非建制」議員抱怨,若非藉選舉制度之利,建制派根本不可能成為多數,故堅拒協調,目的是要衝擊現有制度云云。筆者沒有水晶球,不能預測這些抱怨內容是否準確,唯一肯定的,乃持這種觀念的人根本是「輸打贏要」。

第一,香港立法會的選舉制度一向白紙黑字寫在公開資料和文件上,不分政治立場,只要合乎相關界別的條件,哪管你是建制還是「非建制」都可以參與,而合資格者亦可以按既定要求登記為選民,說是制度不公平,未必完全準確。

第二,全國人大常委會早在2007年已表明,只要成功落實行政長官普選,就可以普選立法會。眾所周知,去年的特首普選方案,正正是遭「非建制」議員推倒,自己一手摧毀普選立法會的機會,今天又反過來投訴制度不公平,政治上還有比這更可笑的言論嗎?

「非建制」派拒絕協調,在現有制度下合法選出的建制派議員,的確沒道理事事遷就。筆者一向認為,溝通和合作是成功關鍵,但經歷這幾年的政治風風雨雨,相信很多人都認同,溝通和合作必須在一定的框架內進行,否則一切都是枉然。

從事務委員會協調、再到包庇袒護以「非人道、非人性」方式瘋狂辱華的「青年新政」,「非建制」議員擺出的態度相當明確,就是「政治壓倒一切,未埋檯先劈你兩刀」。「非建制」議員全無改善香港民生福祉之心,事事政治利益掛帥,如此民主派,怎不令人嘆息?

圖片來源:香港電台即時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