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短打】中國機械人全球首創自主換電 美國霸主地位動搖?
【焦點短打】中國機械人全球首創自主換電 美國霸主地位動搖?

談到中國機械人,相信許多觀眾仍然對年初蛇年春晚舞台上,宇樹機械人手舞足蹈的一幕記憶猶新。然而短短半年間,「中國智造」的機械人再迎來技術新突破,深圳一家科技公司日前推出了全球首部能自行換電池的人型機械人,3分鐘內就能完成自主換電,有望解決人型機械人電池續航的難題。


毫無疑問,美國的機械人製造長期在世界上居於最大和最強的地位,但中國科技公司正透過技術創新與應用拓展,挑戰其霸主地位,甚至有望超越。究竟中國機械人產業背後的創新邏輯與發展模式,有何特點?


自主換電絕不簡單!


深圳優必選公司日前就展示了全球首個人型機械人自主換電的案例。該公司研發的新一代工業人型機器人「Walker S2」,搭載全球首創的「熱插拔自主換電系統」,當機械人電源快將耗盡時,就會自行走到換電站,無需人手干預或關機,自己會拔出背部的電池,然後再為自己換電池,整個過程只需約3分鐘。這項技術突破若進一步成熟,人型機械人實現24小時不間斷作業,恐怕不再是幻想!


今次「Walker S2」的自主換電技術看似簡單,實則一點都不簡單,當中涉及三大核心技術,包括雙電池動力平衡、標準化電池倉快換、雙臂協同精準換電,分別解決了能源管理、模塊化設計、機械控制等關鍵問題,也讓世界看到中國機械人技術的「硬實力」。


政策、產業鏈、場景應用「三重奏」


回顧中國的人型機械人製造,在2023年才開始比拼誰能行多兩步、2024年還在比拼誰能跑步,到2025年,整個產業已經聚焦在提升智能操作和服務能力。人型機械人在中國,早已不是「實驗室玩具」,而是急速向著「工業級工具」邁進。


然而,中國機械人技術的爆發式增長,絕非偶然。從宏觀層面看,政策扶持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國家幾年前已將人型機械人納入國家級戰略,從《「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到《「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一系列政策文件完善機械人產業生態,助力產業突破核心技術。


根據機械人產業權威機構立德智庫,中國今年可望生產超過 1 萬台人型機器人,佔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路透社亦報道指,中國還計劃設立一個規模高達一兆人民幣(約 1370 億美元)的產業基金,專門用於支持AI與智慧機械人的發展,遠超美歐的總投入。


至於在微觀層面,宇樹科技、優必選等企業,既深耕核心技術研發,又注重與製造業、物流業的深度結合,這種「政策扶持」加上「市場驅動」的模式,大大加速了中國機械人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現實場景的應用。


馬斯克的憂慮?


今年4 月,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在一個電話會議中坦言,儘管特斯拉公司的「Optimus」機械人暫處領先,但擔心中國最終會主導整個產業。他說:「我有點擔心,從第二到第十名的公司,可能全部來自中國。」馬斯克這一判斷,直接道出了中國機械人產業的潛力。


當然,中國機械人產業仍存在不少挑戰,包括如何在核心零部件上減少對外依賴?如何平衡技術突破與倫理風險?這些問題需通過持續創新和業界合作去解決。但展望未來,中國肯定可以憑著全產業鏈優勢和創新活力,為世界機械人技術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方案」!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1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