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使理年廿九定年三十,一家人平平安安團年就得啦!//
今日年廿九是農曆除夕,自2025年開始,將連續5年(即2025至2029年)除夕都是在年廿九,而非大家熟知的年三十。原來這並非罕見現象,天文台早前發文解釋,翻查曆書,年三十在過去100年(1925至2024年)中就有37年「失去蹤影」,次數並不少。
天文台指出,農曆除夕是否在年三十,要視乎自然的天體運行規律以及人類訂定的曆法時間規則。在天文學上,「朔」(亦稱新月)是月球和太陽在同一黃經時的月相,接連兩次朔相隔的時間稱為「朔望月」,平均約29.5306日(即29日12小時44分3秒)。農曆月是按月相周期制定,每月以出現「朔」的日子為第一日。由於月曆上每月日數必須是整數,農曆採用「小月」29日和「大月」30日的編制方法,農曆月的平均長度與「朔望月」大致相約。
天文台解釋,每月的第一天(即「朔日」)定為「初一日」,最後一天則稱為「晦日」。視乎當月是大月還是小月,晦日可以是「廿九日」或「三十日」。農曆曆法中的除夕,又稱為大年夜,是年內最後一天的晚上;除夕當日就是除夕日,又稱為大晦日。農曆大月及小月的出現並沒有簡單而又均勻的規律,編排是基於兩大原則,即朔必定在初一日及曆月日數必須是整數。
由2025年起連續五年的農曆十二月剛好都是小月,因此這幾年的除夕並非在年三十。事實上,農曆十二月為小月的概率約為四成,以此粗略估計,連續五年除夕並非年三十的概率就只有約百分之一。根據公曆與農曆對照表所統計出來,在本世紀完結前還會有兩次類近的情況,而這兩次(2058至2063及2089至2094)更可能是連續六年沒有年三十。
什麼情況下會較容易出現農曆小月(即該月最後一天是廿九日)呢?若朔落在朔日當天的較早時間,朔望月又較短,就會較易出現一個農曆小月。參照朔望月平均長約29日12小時44分3秒,只要農曆十二月的朔落在朔日當天上午11時15分或更早,加上該十二月對應的朔望月不長過平均值,該農曆年的除夕就便不會是在年三十,而是年廿九了。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