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年年增 扶貧毋須過慮
儲備年年增 扶貧毋須過慮

特首梁振英發表了他上任後的第二份施政報告。長度與上一屆相若,共198段。

事前,政府做了大量期望管理工作,所以,報告內容大部分和大家的期望落差不大。

 

扶貧落重藥財政穩可承擔

其實,報告的內容與當年CY參選時的政綱是一脈相承。香港要發展好經濟,然後運用發展帶來的財富,做好大量需要處理的民生工作:扶貧、安老、助弱、教育、醫療、環保、房屋等工作。

今年的施政報告的重點明顯落在扶貧、安老、和助弱3方面。

特別叫社福界朋友開懷的是,政府決定在綜援網外,設第二安全網,名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為在職貧窮家庭,特別是有子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現金援助,以改善生活。估計每年要增加經常性開支逾30億元。

另外,在安老服務方面,不論是在家居或院舍服務,都投放資源改善服務。

同時,政府亦增撥教育資源,協助年輕人在本港、外國、及內地升讀大學。

扶貧助學當然沒有人公開反對。不過,不少人提出,政府的公共財政可否承擔較高水平的經常開支。

大家對公共財政的關注是可以理解的,所以,CY在施政報告的結語中,申明自己對公共理財的立場。可歸納為3點:

第一,近年,香港的公共財政穩健,出現財政盈餘的年份遠較出現赤字的年份多,多年來港府累積了巨額儲備逾7,000億元。所以,港府應該有能力應付較高的經常性開支。

第二,就算財政充裕,政府也不應向全民派錢,公帑應該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用於改善大眾的生活質素,用於提高香港的競爭力,用於培育下一代,和用於長遠投資。

第三,政府理財當然要量入為出,既要控制開支,也要增加收入,故要發展經濟,創造財富。

不過,社會部分人士仍然熱烈討論政府公共財政的承擔能力,擔心加稅。

連日來,大家不停追問,落實新措施究竟要花多少公帑。100億還是200億元?最後,經財政司司長辦公室澄清,單計算今年施政報告的新措施,所需新經常開支約100億元。

派糖逾2千億原盈餘逼萬億

香港人擁國際視野,目睹西方不少政府的公共財政給福利主義拖垮,所以,今次關注到扶貧措施與公共財政的關係,可以理解。

不過,若果大家掌握戰後的香港公共財政情況,可能毋須過分擔心。

香港公共財政向來穩健,由1950年代開始至回歸前,歷代財政司都討論港府的財政儲備應該維持在甚麼水平,反映戰後數十年,港府出現財政盈餘的年份多,出現赤字的年份少。

就算在1985至1997年間,當港府要將一半的賣地收入儲蓄在土地基金內,港府都幾乎年年出現財政盈餘,到回歸前,港府已累積財政儲備接近千億元!回歸後,當土地基金內的款項被撥回庫房的一般儲備內,財政儲備更上一層樓,逾3,000億元。

在1998至2004年間,中港兩地經濟尚未融合,加上香港經濟備受內外打擊,禽流感、亞洲金融風暴、SARS等一連串危機,使香港的公共財政罕有地在連續的6個財政年度內,出現了5年的赤字,6年累積赤字達1,800億元。

不過,在2004年後,中港經濟逐漸融合,港府的財政便年年出現盈餘,就算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仍然出現盈餘。結果,財政儲備由2004年的2,600億元上升到現時例7,200億元以上。而在2005年後,政府累積派糖逾2,000億元。否則,現時的財政盈餘便逼近一萬億元。

積穀防饑並做好醫療強積金

換言之,在過去10年,政府的收入比不包括派糖的開支多出6,000多億元,平均每年多出600多億元。

扶貧工作改善後,政府應該停止或減少不分貧富式派糖。若此,政府的財政完全有能力應付額外的100億至200億元經常性開支,而綽綽有餘。

未來30年人口老化,政府當然要做好準備,不過,需要做的工作不單是積穀防饑。還需要推行一系列的制度建設及改革工作:包括改善強積金、醫療融資、長期護理融資等制度。不少西方國家在過去25年已經做好此等工作,以減低公共財政對稅收的過分依賴。

香港的公共財政得天獨厚,一個富裕的城市,稅收全數用在本市內,世界上享有如此優厚財政狀況的城市,寥寥可數。這亦是為何港府能在低稅率下長期享有財政盈餘的根本因素之一。港府應該掌握如此獨特的財政優勢,為香港建立更合理的社會制度。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2014年1月21日

原圖:網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