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稿)三隧分流須從供需入手
(讀者來稿)三隧分流須從供需入手

多年來,三條過海隧道的車流量不均,令紅隧時刻出現擠塞,而西隧卻出現使用量不足。這些都是政府多年來頭痛的問題,政府的研究曾提出「紅加東減」方案,以均衡三隧的車流量。

民建聯當時提出反建議,即「紅凍東減」,即凍結紅隧收費及減低東隧收費。我們的建議建基於紅隧是唯一一條由政府擁有的過海隧道,我們希望政府能維持紅隧一個較低收費,令基層市民,特別是駕駛「搵食車」的市民能夠有一個較低收費的選擇。減低東隧收費,已能令一班駕駛者捨紅隧取道東隧,以減低紅隧擠塞的情況。

政府於近日暫緩了試行「紅加東減」的方案,這是一個較審慎的做法,政府欲待2017年全盤考慮三隧分流的安排。在現階段,政府亦應進行一些短期措施。

第一,隧道管理公司應增加更多自動收費的通道,減少現時快易通經常排隊的情況。第二,運輸署應擴闊隧道入口的上落客位置,加快人流及車流,避免巴士排隊埋站上落客影響其他車輛。第三,政府及隧道管理公司要加快研究八達通繳費服務,減少金錢找贖時間,加快車流的速度。

中期措施方面,政府應加快興建三隧附近的主要幹道網絡,包括東隧附近的藍田將軍澳隧道、中九龍幹線、中環灣仔繞道等等。興建主要幹線,方可增加行車道的容量。另一方面,港鐵、過海巴士及專線小巴的角色、定位及乘載能力,政府亦應一併檢視,從而增加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比例。

政府同時研究於中區推行電子道路收費計劃,民建聯對此表示保留。第一,2017年灣仔繞道落成、東隧專營權亦已交回,再加上南港島線、西港島線、沙中線的發展,港島區車流亦會有很大轉變。其次,實行電子道路收費計劃的行政費高昂,全港的車輛都需裝上收費的感應器,而當中有些車輛是甚少往中區的,變相他們可能一年內只有一至兩次的收費。但行政上,我們仍需處理這些車輛的手續和安裝感應器等。

新加坡的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新加坡的市區比較集中,大部分車輛每天均需往返收費區,而非像香港政府展開研究的範圍較小的收費區。因此,政府要解決三隧流量不均,須從供需入手,研究不同方法,加快車流的速度,減少車輛過海、增加主要幹線疏導擠塞等等。

 

顏汶羽

 

觀塘區議員

 

文章刊載於《文匯報》2014年3月7日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