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文章】要治病就要忍痛開刀
【獨家文章】要治病就要忍痛開刀

為人父母的,每逢農曆新年,不知你會封幾錢紅包給自己的孩子?女兒告訴我,有同學收到父母1萬元的新年利是,那時她們只是個中學生。


我問女兒:「如果她父母失業了,或者經濟能力出問題了,某年開始把利是錢減到5千元,你會覺得,那父母對你同學的愛減半了嗎?」


當然不。


利是的原意,是圖個吉利,不在乎面額多少。然而,現代社會好多家長都把紅包當成父母有幾愛你的證明,當愛是用鈔票面額來衡量,那就是價值崩壞的時候。


近日好多市民在討論急症室加價及公營診所減少一次過大量取藥問題,就如同一個年年派1萬利是給孩子的家長,今天失業了,只能把利是錢減到1千元,孩子卻說,父母不愛我了。


香港醫療服務太好太便捷,許多人一有點頭暈身㷫,第一時間就想到「call白車」;街頭口角稍有動手,為了驗傷拿醫生證明,又是「call白車」;新手父母見嬰兒哭鬧不止,又「call白車」……就算不打「999」,也會跑到急症室,因為看政府急症最大好處是有一條龍服務,診症、X光、電腦掃描、取藥……看一次急症可圖個安心順便做個簡單身體檢查,再拿多點平安藥,埋單才180元。


去過急症室的人就知道,坐在那裡等候的超過一半不是急症病患者。常聽說有人在急症室輪候了5、6個鐘,能等上5、6個鐘,又怎會是急病呢?相反,我們很少聽到有真急症患者,因為在急症室等太久失救而亡。


也有人說,「半夜三更」沒醫生看,惟有來急症室。事實真的如此嗎?不如用數字說話。


現時急症室是以病情及維生指標,將病人分為: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五類。根據政府數據,急症室使用者佔了57.8%屬第四及第五類,超過一半,而屬首兩類危殆及危急的,只佔5%左右。


而那些不緊急的第四及第五類病人中,又有超過一半是在早上8時至下午4時到急症室求診,並非全是「半夜三更」,有些個案更沒必要拖到「半夜三更」。


至於第一類危殆病人,在急症室一直都是零分鐘等待;第二類危急病人,輪候時間只是15分鐘。


「急症室」三個字顧名思義,是為急症而設,而不是給「半夜三更」沒醫生看的人,或者純粹來拿醫生紙的人濫用。


減福利沒人會喜歡,尤其大家一直在享受好處。


其實環顧全球,沒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像香港一樣,市民只需以15至16%的低薪俸稅率,就可以換來政府補貼97%醫療成本,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服務更是百分百補貼完全免費。


相比之下,大多數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公營醫療補貼率,一般不會超過9成,我們最喜歡拿來比較的新加坡,政府對市民的醫療津貼約為8成。而這些醫療補貼極高的地區,一般薪俸稅率都超過40%甚至高達45%,當你的收入有接近一半上繳給政府,醫療補貼多一點是正常不過的事。


正如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所言:「醫療系統成本越來越昂貴,香港不能再像以往『無差別』及『仙女散花』般投放醫療資助。」


今次收費改革後,政府對市民的醫療補貼仍有92%,即是說,父母財困,1萬蚊紅包沒有了,但仍有8千元,孩子真是要知足啊!


香港醫療開支年年過千億,佔庫房整體開支兩成,當中涉及很多資源錯配、濫用等問題一直未解決。改革一定會痛,要治病就要忍痛要流血要開刀,今次大國手出身的盧局長頂著千夫所指開了頭,並聲言改革陸續有來,希望其他政府部門也能效法。


圖片來源:港人講地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5
好正
1
心心眼
0
好好笑
1
令人傷心
4
嬲爆

評論

  • 平常
    平常
    4週前
    0 回應 檢舉
    //根據政府數據,急症室使用者佔了57.8%屬第四及第五類,超過一半,而屬首兩類危殆及危急的,只佔5%左右//
    數據出自哪裡?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