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語言以「穩」為先
教學語言以「穩」為先

「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原則上明年開始進行檢討,而教育局早前宣布,為維持學校教學語言環境穩定,決定在第二周期(2016/17至2021/22)維持微調安排的政策目標和整體安排。決定甫公布,整個件事即時遭到「政治化」,更有政客武斷地作出「政治決定」的質疑。

連日來,許多教育界人士均對微調安排這次「維持不變」提出許多看法,任何理性的意見我們均應予以尊重,但當中一些人僅僅執着於「達標的『中中』可以『上車』改用英語教學,而『英中』即使不達標亦毋須『落車』」的論點,便上綱上線地痛斥新的決定如何不公平、如何不妥當。

應當釐清的是,自2010/11學年開始實施6年一周期的微調安排後,學校已不再二分為「中中」與「英中」,凡是收生達標(按班計算)的學校,均可酌情開設簡稱的英文班。何謂達標?主要是指周期前過去兩年中一派位獲派學習成績屬「前列四成」學生比例達到一班學生的八成五。

據教育局所言,學界於第一周期實施的教學語言安排已開始扎根,為讓有關安排穩定發展、教學質素不受影響,所以微調安排才「維持不變」。

筆者未能判斷新的決定是否稱得上完全的公平,但說句老實話,第一周期開始至今5年,說短不短,說長其實也不長,全面檢討有待2016年開始,我們是否真的要為了變而變?如果教育局以「穩」字行先,又是否真的不能接受?

一個擺在眼前的事實是,適齡學生數量下跌,家長相對選校可較進取,部分開設英文班的學校收不足優秀學生。套用部分資深教育界人士所言,雖然現在中一人口下跌,但預計未來又會再上升,如果鐵板一塊地按照機制行事的話,有些中學現時要「下車」,未來又有可能嚷着「再上車」,這情況帶來的混亂可以很大,不斷的硬性變動,對學校、對老師、對學生真的有好處嗎?

學校不是學店,校長教師理應有專業判斷,教育局的微調安排確實不是毫無瑕疵,但其原意正正是鼓勵學校不要把校本教學語言安排的重點放在一刀切的母語或英語教學。但願教育界人士都能諒解這一個「穩」字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微調靈活的安排下學好中英雙語。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8月1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