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創意思維 妥善處理青年「四業」
發揮創意思維 妥善處理青年「四業」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本月立法會將會就青年向上流動及「四業」(學業、就業、創業、置業)問題進行辯論--這是繼施政報告過後,特區政府今年壓軸推出的《青年發展藍圖》之前奏,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官員近幾個月來已密鑼緊鼓走訪全港各區,務求盡量把新世代的心聲結集到此藍圖內。


面對訴求 更須探討背後成因


聆聽年輕人的心聲不單重要,更屬必須,可是卻不應該成為整幅青年發展藍圖的全部基礎:因為下一代的想像某程度上受着上一代局限和影響,於是青年想要甚麼、該選甚麼、讀甚麼以至幹甚麼,誠如錢鍾書說過:「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甚麼一個世界、甚麼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


正因如此,特區政府不能亦不可能把青年視為一個「業界」去看待,即不能以為滿足了「業界訴求」便算完成任務,反而必須審視各種訴求背後的共同成因--也就是這些訴求之所以浮現,是由於社會結構出現了哪些問題,而對應政策又是否存在盲點。


就「四業」問題而言,觀乎各個地區論壇的綜合意見,年輕人以至坊間評論多只會就個別「業」作單向綫性思考。例如其中一個典型說法是:「大學畢業生(學業)之薪金水平(就業)與樓價不成正比,所以青年根本無法想像自己有能力上車(置業)」,這類意見若然形成一套主流論述,則對應的政策措施很容易會變得過分簡單,失去了制定青年發展藍圖的意義;反過來看,假如「置業」為終極目標,那乾脆叫「青年置業藍圖」或許更直截了當。


處理好「四業」間關係 拓空間


也就是說,一幅真正全面的青年發展藍圖,必須妥善處理好「四業」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開拓新的發展空間,突破過去只得「努力工作再努力儲蓄,便有首期可以置業」的單一選項,當中牽涉的創意思維,亦因而需要包括:即使學業欠佳,新世代仍然可以在就業、創業和置業方面找到出路;又或是就業與創業、創業資金與置業首期,並不一定視為只可二擇其一的對立關係。


換言之,青年發展藍圖的核心設計概念,應包含極大彈性,讓年輕人即使在其中一「業」有所缺失,亦不會完全抹殺他們在另外三業之發展機會,如此才會突破上幾代慣性延續的stereotype,從而發揮下一代的無限可能。


推論至此,為青年未來解困之關鍵,繫於如何令「四業」中的每一「業」,也會產生質變。針對香港目前狀況,以下幾個大原則可謂至關重要--


「減」學業 棄不必要教育項目


學業--減為上策:但凡談到香港教育改革,輿論往往會採取「加法」,例如:STEM要加入藝術教育變成STEAM、多元化課外活動、加強國民教育、擴闊國際視野……等等。年復一年,本港不斷有調查指出,家長和學生皆感到學業壓力大又焦慮感高,補課之餘還要參與各種課外活動,故與其不斷更新教學模式和引入新教育想法,學業發展的未來路向應該來個大逆轉,改以「減」為核心,乃至把心一橫、破舊立新,廢除過去大量聊勝於無的教育項目。


事實上,關於教育方面之國策,也是正在朝「減」的方向進發,例如去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及國務院辦公廳便發出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實際認真地貫徹落實,即俗稱「雙減」政策,包括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組織學生在假日集體補課、嚴控家課作業總量、壓減考試次數、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或批改作業、保障學生睡眠時間等。


概念上,容讓同學們有更多時間和空間,鼓勵他們在打機以外思考前途,人生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溝通容量」為本 助青年展實力


就業--溝通為本:關於青年就業問題,長期以來離不開兩招,其一是畢業前提供實習機會,提早認識職場,近年則加入生涯規劃;其二是持續安排綫上及綫下校園招聘活動,為未就業的應屆畢業生提供職業指導、工作推薦、職業培訓等等。


問題在於,新世代由於深諳科技,所以可以一人分飾多角兼「百足咁多爪」,對許多年輕人而言,所謂career(可理解為「人生事業」或「畢生志業」)長期是個相對模糊的概念,加上疫情令在家工作愈來愈普及,才會令「斜槓族」(Slash)成為日趨普及的社會現象。


強化內循環 兩地創業家較量


針對此新形勢,有關青年就業之政策創新,該以個人的「溝通容量」(communication capacity)為基礎,協助學生了解自己處身於「一對一」(如個人銷售)、「一對數人」(如主持會議)、「一對十數人至數百人」(如教學)、「一對大量受眾」(如公共演講),乃至「一對零」(只面對屏幕)的各種溝通狀態下,始能夠全面發揮本身實力,從而在不同領域累積經驗後,度身訂造最適合自己的事業,不用受所修讀的科目掣肘。


創業--國民教育:要推動青年創業政策創新,其實相對簡單:自社會企業概念在10至15年前開始崛起,坊間早有各式各樣的初創、社創、文創扶植計劃,而善長人翁亦絡繹不絕地推出各種比賽、基金、師友配對計劃,以鼓勵下一代創業;換言之,機會與資金俱在,獨欠更為貼近現實的磨練與汰弱留強。


既然香港必須與大灣區進一步融合,未來的青年創業政策,便務須以強化內循環為首務:讓香港的年輕創業家與內地初創「埋身肉搏」較量一下,親身了解如何在大灣區內找生意,才算真正了解國情,然後始能協助香港繼續成為內循環與外循環之交接點。


倡MPF作首期 鼓勵在港紥根


置業--在港紥根:簡單而言,青年置業問題就是在薪金不高、而前途未卜的情況下,仍可有首期上車;然而,任何相對簡易執行的資助或借貸計劃,往往極難「劃綫」,於是總是令一批中產年輕世代感到不滿。


要避免這個問題,其中一法是容許從未置業的青年,可以使用強制性公積金(MPF)的某個百分比作為抵押,以此支付首期上車,如此便能夠與他們的薪金掛鈎,讓賺錢更多的年輕人有機會有更大金額的首期;反正MPF的初心是助人養老,拿MPF來置業,能夠讓新生代下定決心在港紥根,作為退休保障的選項之一亦未嘗不可。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好正
1
心心眼
1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