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文章】樓市辣招損害上樓機會
【獨家文章】樓市辣招損害上樓機會

龍漢標議員倡審視樓市辣招,筆者呼籲政府從善如流。 


自2010年底特區政府仿傚新加坡推出額外印花稅,當時稱是非常時期採取的非常措施,目的是「需求管控」,即要把炒樓客趕走,讓有限的樓盤可以留給用家,藉此幫助港人上車成為業主。 


這種「非常措施」到底為樓市、為香港、為普羅市民,帶來什麼績效早就應該審視。其實無論推行什麼政策,都應不時審視、檢討、修正。 


新加坡2010年二月推出當地稱為「Seller’s Stamp Duty」,2011年1月加辣,最高是16%,2017年3月減辣。減辣後最高稅率是12%,適用於一年內轉售的物業。物業持有2至3年轉售的,由8%減至4%。我們於2012牟10月加辣,辣稅最高稅率為20%,向買入六個月內轉售物業徵收;買入六個月後才轉售稅率降至15%;持貨一年至三年轉售則按售價百分之十徵收。這些規定迄今仍沿用。 


可以見得,新加坡的辣稅比香港的溫和得多,亦在檢討後勇於減辣。香港則勇於維持高稅率。我們不禁要問:是不是代表本港辣稅成效顯著,值得支持? 


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把住宅按面積分作ABCDE五個級別。最小的是A類,最大的是E類。由於E類佔比太小,所以D和E合成DE類。 


我們發現,自1999年起至2010年第四季辣稅生效時,A類細單位價格共上升了約65.6%;DE類大單位價格則上升了103.4%。這期間.大單位明顯跑贏細單位。但在香港引入辣稅後,細單立即變成脫韁野馬飆升。到2020年底共升了323.3%;相反,原先跑贏小單位的DE 類大單位,自1999至2020年底,只升了280.5%!  


由於細單位呎價飆升,發展商紛紛改則,於是香港出現了空前的「納米樓」現象。 


原來辣招在使炒家卻步的同時也同時減少了二手供應。小業主換樓不再,二手上車盤空前大缺,自此二手樓再難找到平價盤。 


筆者找到1997年樓市高峰期土地註冊署的樓市交易紀錄。計算後,發覺一手樓港島、九龍,和新界平均樓價分別為6.7百萬、4.3百萬,和5.9百萬;二手樓港島、九龍,和新界平均樓價則分別為5.9百萬、2.93百萬,和2.91百萬。 


筆者記得97年樓市處於高峰期間當時身為財政司司長的曾蔭權曾建議市民在二手市場找目標,認為儘管樓價高企,願意接受住得遠一點房子舊一點,仍可上車。上列數據,印證此言不虛。 


時移世易,辣招出台以來,二手樓交投大跌,二手樓供應大跌。細單位樓價卻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急升。樓市辣招使上車更難,樓市交投下跌造成相關行業經營慘淡,納米樓泛濫。特區政府高官卻從不審視辣招成效。我輩學者發文多篇論證。政府視若無睹。豈是績效為本的施政方針?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4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