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先生提出:他上任特首後會以績效為本作為管治的主要方式。這本是非常好的進路。若績效為本能落實,主事的人就自然會多作檢討。若績效不如人意,就會主動查找不足,更不足自囿於意識型態的窠臼。然而,我們應採用怎樣的關鍵績效指標(KPI) ?如何利同KPI而又不會帶來反效果呢?
首先,KPI絕對不應機械化地和過於簡單化地落實。2001年美國通過了一條叫「沒有一位兒童遭遺下」的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NCLB) 。然而,該法案最終衍生了很多問題,甚至出現集體虛報造假,使人十分沮喪。本來, NCLB用心良苦,就是務求在2014年限期前.學童寫和讀的能力達標。判斷是否達標靠全國統一的標準試決定,是否達標的門檻由每個州份自己決定,但州內標準則劃一。這原是以績效為本的法律之所以弄成劣跡斑斑,就是因為過於機械化和簡單化地運用KPI。當局對在指定時間內未能達標的學校要處罰,卻沒有理解到學校的處境可以很不同,譬如有學校多同學或弱能、或家境困難、或其母語並非英語等。要求處境艱難的學校滿足同一指標,本來就不合理。都分學校需要的可能是更多支援;懲罰它們卻反其道而行。NCLB的經驗告訴我們,機械化地採用單一數字上的KPI並不可取。較可取的是綜合性,多維度的評分,並輔以較周全的考慮顧及被評分者所面對的挑戰。
大學老師的考核包括教學質素、研究表現,和服務三項。其中教學表現主打是Cour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valuation,由學生給老師評分。但大學當然不應過分倚賴這些評分,而應一併參考老師的Teaching Portfolio即教學檔案,包括全部教學材料。這些教學材料多少會顯示他備課和教學是否用心。
回到施政應採用怎樣的KPI的問題。對整個政府而言,終極的KPI應是對市民服務的表現,能否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並充份應對市民的需要,提升他們的幸福感。筆者曾向前統計處處長建議在人口普查和中期人口普查都增加一條關於幸福感的問題,可惜他以各方都有要求而資源卻有限無法滿足為由婉拒。這確實使筆者失望。因為統計處的普查比坊間抽樣調查可靠得多。經合組織早於2011年已開設Better Life Index 調查。對國民/市民做幸福感調查,國際上已普遍。
全民幸福感調查確有需要之餘,不同部門更應設獨立專屬的績效指標。近日熱議的一個議題是救生員服務是否到位。康文署有時就因沒法提供救生員服務為由而關閉泳池。但有了救生員服務是不是真的安全多了?我們完全沒有數據。我建議康文署應每年提供轄下泳池泳灘市民遇溺的獲救及死亡的數字。
食環署不時公布蚊患和鼠患指數。可惜這些指數往往未能準確反映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的變化。我們需要更透明、更貼地的歷年不同地區的蚊患和鼠患的指數。特別是在老鼠橫行隨處可見的情境下,官方的鼠患指數仍顯示情況不嚴重,惹來「離地」的質疑。
防疫期間特區政府經常強調人命要緊,但香港工業奪命意外近年卻出現上升,反映工業安全政策宜檢討。筆者知道政府在宣傳和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夫。但為了要僱主加把勁防止奪命意外,最高罰金維持多年來仍維持在50萬元必須改變。筆者建議增加到500萬,並要以每命五百萬元強制執行。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85298****49
2年前+85298****49
2年前+85298****49
2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