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 亟須重建
疫情過後 亟須重建

近日本港疫情從最高峰回落,若病毒沒有大的變異,有中央的全力支持,筆者對控制疫情抱審慎樂觀的態度。


增加醫療設施刻不容緩


一共五波疫情的教訓,是政府的準備工作不夠充分。過去兩年,特區政府和全社會應該一邊防疫抗疫,一邊對疫情的未來發展以至疫情後做好準備。所以,雖然現在疫情未過去,我們亟須痛定思痛,思考如何建設香港、完善香港。這些重建計劃不僅涉及醫療,更是全面的社會的建設計劃。疫情過去,香港付出巨大代價之後,如果能夠亡羊補牢,總結經驗教訓,從而浴火重生,付出的代價就有價值,否則就是白白犧牲。


為了抵禦第五波疫情,新建立的硬件設施,例如方艙醫院以及轉變為醫療中心的社區設施,在疫情之後是否可以改作其他用途?是否需要保留部分方艙醫院?而拆除的部分,醫療器械如何轉用或貯存,以便將來有需要時重用?轉型為傳染病定點醫院的伊利沙伯醫院是否在疫情之後保持傳染病醫院的定位,防患於未然?抑或另建一家染病醫院?香港不僅是傳染病床位不足,回歸25年來只新建兩間醫院,過去10年只增加1000餘張床位。手術室、醫療器械、病床數量難以應付日漸增長的人口、高齡化社會的需要、醫療手段的日新月異以及病種的變化,遑論突發的大規模疫情。我們要總結這次的經驗教訓,嚴肅研究如何準確估算需求,補足短缺,並且下定決心切實執行、奮起直追?


疫情突顯的另一問題是公私營醫療服務之間的合作不足。如果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再一次在短時間內激增,公立醫院、私家醫院如何合作才能充分利用醫療資源是一個關鍵問題。筆者明白私家醫院有其局限性,可能原本設計並未考慮應對傳染病的需求。疫後的私家醫院是否也應該考慮在設計中加入改裝為傳染病病房的預案。對這些重大問題,不能次次事到臨頭才緊急協商,而是應該制定恒常的協作模式和方案。


公私營、中西醫合作常態化


本港現時西醫僅有1.5萬名,對應740萬人口,即是每1000人只有2名醫生,對比新加坡的2.5名及美國的3名,差距不小。更加不理想的是僅有約四成西醫在公營醫院服務,服務80%甚至高達90%人口。解決此不平衡現象最快捷的方法便是增加公私營合作。筆者參與的「耀眼行動」自2008年起,由私家醫院醫生為公營醫院等候白內障手術病人提供手術。當年有3萬人等候,平均等候時間為60個月,計劃施行一年左右已經成功為超過一萬人服務,把手術等候時間減短至23個月,是非常成功的經驗。


除了西醫,本港還有約一萬名中醫。雖然部分市民已有向中醫求診的習慣,但筆者仍希望政府可以加大推廣和支持中醫服務的力度。若以2.5萬名中西醫醫生總數計算,香港每1000人的醫生數量,便可達到和美國相似的水平。尤其近期,中藥對治癒新冠感染的效果有目共睹,一些西醫也逐漸放下成見。希望這次成為好的開端,加強中西醫分工和合作,更好地為病人服務,維護市民健康。


靈活引入海外人才


另外,大力發展基層醫療也是老生常談的問題,理想是大量病人在第一層醫療架構已經可以處理好,就會大大減輕大型醫院和大學的壓力,亦無需要過多的醫院床位。


世界衞生組織在數年前已經建議,發揮家庭醫生、普通科醫生的作用,普及基層醫療才是效率最高的醫療系統。


對於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出預留100億元用作提升和增加大學醫療教學設施,可額外應付900個醫療培訓學額,筆者表示謹慎歡迎。因為由本科生培養成普通科醫生需要7年,而專科醫生需要13年,實在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此外,培訓一名本科醫學生需要政府補貼投入600萬至800萬元,更不提在其學習、再培訓過程中,需要保持足夠崗位及提供充分就業機會。本港財政是否可以在13年間持續、穩健地支持如此長遠、大型的人才培訓計劃?從以上兩個方面考慮,以合約形式聘請境外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放射科治療師等,可能更具靈活性。


抗疫還暴露了醫管局、衞生署以至其下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及協作有改善的空間。再者,醫療界在緊急時期更有必要和其他部門、政策局如運房局、商務局等有良好的溝通,而上層領導更須有良好統籌,避免各自為政,才能把有限資源效果最大化,且避免漏洞造成災難。以上種種都是疫情結束之際,政府應該着手思考的問題。


原文轉載自《信報》2022年3月19日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9
好正
1
心心眼
1
好好笑
1
令人傷心
1
嬲爆

評論

  • +85298****49
    +85298****49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