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社會民生發展 推動青年融入灣區
聚焦社會民生發展 推動青年融入灣區

本文作者為香港菁英會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20年11月25日發表就任内第四份施政報告,本會喜見是次施政報告提出了約200項新措施,在不同領域包括經濟發展、房屋、城市建設、社會民生、青年及教育、國家安全等方面談及香港明年的施政方針,並且就今年的社會情況宣佈了一系列的施政綱領,以舒緩經濟不景,進一步改善民生。

 

過去一年多,香港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多重打擊:因「修例風波」和其他反抗政權行為而發生的社會動亂、因新冠疫情肆虐而引致的經濟萎縮和失業率上升、因境外勢力干預而出現的危害國家安全行為。比起以往的施政報告,今年的施政報告多了不少國家元素,香港應該以全國一盤棋的思維去做好自己,才能融入大灣區發展並藉十四五雙循環重振經濟,改善民生。本會對此全力支持和配合。


扶持青年就業勢在必行,經歷去年社會運動以及疫情雙重打擊,近年畢業生的就業前景黯淡無光,失學失業雙失青年比比皆是。提倡多年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終於出台,計劃能夠為本港青年創造數千個大灣區(在港及在大灣區工作時間各佔約半)職位,單是創科相關職位就有400個,我們對此非常支持,但本會認為「青年創業計劃」的2000個職位,只有400 個來自創新科技企業並不足夠。以香港菁英會的網信實習計劃為例,我們的「超額認購」是實際名額的數倍,真是「一位難求」。其實多個大灣區青年就業調查發現,創新科技業是香港青年到大灣區發展的首選之一,兩地IT工資與香港相對接近,部份中層以上的工資更有機會超越香港,香港人在大灣區創科企業工作,不單能夠開拓視野,而且可以接觸一些香港未有機會處理的大型項目去增加經驗。青年人把他們的內地灣區帶回香港,有助香港掌握更多大灣區機遇,為香港作貢獻。


由於內地青年的競爭力漸強,加上香港青年感覺到內地生活未必容易適應,以及職位的不穩定因素而卻步走進大灣區就業,是次計劃為期18個月,要求工資每月至少HK$26,000(當中HK$18,000由政府資助),正好給香港企業栽培員工發展內地業務,並協助青年投身創科行列及親身體驗和把握大灣區創科發展機遇。不少香港青年能操兩文三語、擁有國際視野及創新思維;到內地發展後受助於這個計劃, 同時,「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也是對於長遠年青人發展提供了一個吸引並且可行的選擇方向。在政府的經濟補貼下,年青人能得到一個足夠吸引的薪酬水平,起步到內地發展,長遠借助國家大灣區的宏觀政策,能夠有更好的個人發展及事業方向。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資助初創企業,對於今年畢業同學也能夠有另一個方向的發展。社會需要更多元化的創業環境,滿足不斷變化的時代需要。對於年青人來說,缺乏的不是創意,而是起步的經濟支持。因此,該資助計劃也是一大利好政策。

 

關於青年就業方面,除了以上扶持政策,也建議增加更多就業配對的安排。通過建立網上職位配對系統,以及對僱主的招聘補貼,推動就業市場復甦。加強青年適應內地生活能力,建立人際網絡,為長遠打造更穩固基石。


圖片來源: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4
好正
3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