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污染迫在眉睫 各方攜手免傷自然
塑膠污染迫在眉睫 各方攜手免傷自然

今年初, 當新冠肺炎疫情令不少地區停工停課,經濟停擺,不少關注地球生態的人士卻不禁歡呼,因為許多地方重現了久違的藍天。美國太空總署的衛星地圖顯示,今年首兩個月,中國上空的二氧化氮(NO2)含量明顯較去年同期低,相信是封城和暫停工商活動所致;而空氣污染問題數一數二的印度,環境部的數據也指出,首都新德里在鎖國之後一星期內,懸浮粒子(PM2.5)和二氧化氮含量「暴跌」七成。


抗疫新常態給環境帶來巨大後遺症


可是,抗疫新常態卻同時給環境帶來巨大的後遺症,其中塑膠污染備受關注。在香港,行山人士投訴即棄口罩在郊野公園隨地可見;有保育海洋生態組織今年初更發現,在大嶼山西南水域的偏遠沙灘,湧現大量口罩垃圾,短短100米範圍內便拾獲約70個;在法國政府公布訂購了20 億個外科口罩後,當地環保組織指稍後地中海的口罩會比水母多。大家都在擔心,將來在海洋生物肚內找到的,除了膠袋,就是這些即棄口罩。


抗疫需要大量的醫療用品,環境局估計,每人每日一個口罩,小小的香港每天已產生了約15 公噸的塑膠垃圾,相等於一架雙層巴士的重量。再者,口罩的原材料聚丙烯是熱塑性塑膠,而塑膠的壽命據報可長達450年!


與此同時,在「限聚令」和「禁堂食」等措施下,不少市民轉而選擇外賣服務,令即棄塑膠餐具的使用量激增。環保組織綠領行動在4 月上旬對港人外賣消耗即棄塑膠的調查,發現在疫情下,即棄塑膠包括飲管、餐具、食物器皿和膠袋等,使用量比去年激增,是去年的2.2倍,推算全港一星期消耗超過一億件即棄塑膠。


疫情也令「宅經濟」爆發性增長,把塑膠危機加劇。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去年估計,2019年全球網購為3.5萬億美元,到2021年會增加至5 萬億美元。不過,疫情令網購增長大幅飈升,例如 HKTVMall於今年3月公布業績時指,今年2 月訂單比去年同期躍升約1.7 倍;隨着疫情在7 月加倍肆虐,該公司的訂單又再度急速增加。為了保護貨品運送到消費者手中完好無缺,網店要把批發的貨品分拆再個別包裹,當中無可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塑膠包裝,常用的物品包括有膠帶、氣泡紙、發泡塑膠袋等。根據世界經濟論壇與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 等的研究,包裝用料約佔所有塑膠生產的三分之一,但回收量僅14%。


正確處理用過口罩 自備餐具


我們要立即行動,否則疫情未退,我們已遭塑膠廢物沒頂。


一次性的外科口罩,醫療界其實已使用多年,但一直相安無事,因為他們有嚴謹的處理程序。口罩不同一般廢棄物,故此政府應當教育市民如何正確處理用過的口罩,有需要時也可考慮加入罰則。踏入秋冬之時,更可鼓勵市民日常戴上可重用口罩,減少危害大自然,尤其野生動物。


至於外賣自取,最好是自攜食物盒和餐具。根據《新英倫醫學雜誌》今年3月發表的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在塑膠表面上停留的時間可高達72 小時,比不鏽鋼表面上能停留的時間多24 小時,而且沒有任何一次性使用的餐具可完全避免傳染或無菌的。如果政府能大力推動市民自備餐具,並鼓勵食肆尤其連鎖企業提供折扣優惠,相信能令更多食客參與「走塑」行動。


至於送餐和網購衍生的塑膠廢料問題就複雜得多,正如DHL高層表示,這沒有簡易單一的解決方法,因此不少企業各出其謀。例如香港建築業廣泛使用的竹,電腦硬件生產商Dell 也用於運送過程中保護產品,因為竹容易再生兼耐用,而且如鋼鐵般堅硬;瑞典家品巨企IKEA承諾今年內淘汰一次性的塑膠產品;英國企業 Woolcool 運用羊毛作絕緣包裝物料,使產品能保持在固定的冰冷或室溫中,而且它可重用4次。內地環保科技初創則開發了一種可重用達14 次的包裝盒,毋須膠帶封箱,它卻可做到防水隔熱又耐撞;而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旗下的物流公司菜鳥,則要求客戶參與環保計劃,包括回收用不到的包裝箱、使用節能貨車等。歐盟更訂下2030 年完全摒棄塑膠包裝的目標,並積極朝着「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方向發展,鼓勵零廢棄或可永續的設計,把所有資源盡量再用,把浪費減到最少。


解決塑膠污染問題實在需要市民、政府、私人企業等多方協作,如此才有望締造一個更永續發展的世界。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20年9月25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2
好正
0
心心眼
1
好好笑
3
令人傷心
2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