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始終是硬道理
發展始終是硬道理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上周公布全球競爭力排名,香港下降了一級,排在第4,跌出三甲之列,而超越香港的正是一直和香港存在雙城情結的新加坡。這種排名,一直都引來爭議。首先,競爭力不是實物,而且相當抽象,所以要用許多其他數據指標,甚至主觀判斷來綜合代表。挑選哪些成分來代表競爭力,其比重為何,直接影響排名結果,也是爭拗之源。

星洲贏香江毫不奇怪

看洛桑管理學院排名成分,也許會引來批評,個人也無法解釋,例如官僚主義一欄,香港在2010 年排12,2011 年升到第6,2012 年更名列第2。但作為香港人,又不感覺到其間本地的官僚主義大幅度改善。而過去兩年,排名又下降到打回原形。其他如平等機會,也有類似的情發生。但儘管如是,排名報告的最後結果,也不是意料之外。美國和瑞士分列競爭力的冠亞軍,其他國家地區,就算不是心服,也會口服。新加坡排上第3,港人內心可能不舒服,但也不會認為無稽。而事實上, 新加坡在2010 年, 就摘下過冠軍。而港星比併排名,歷來互有勝負,今次輸了一仗,也不是什石破天驚的大新聞。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用上世界上相對最少爭議的硬指標,國民生產值和人均所得,新加坡早已超越香港。

參考上述的硬指標,在過去20 年,都可以看到一個持續的現象,新加坡由相當落後的距離,國民生產總值在2001 年只及香港一半,一直從後追趕。新加坡比香港小,總量上處於下風是正常,但在努力追趕下,2003 年已經在人均所得方面拍上香港, 其後一直埋頭苦幹, 終於在2010 年,在總量上也追上香港。新加坡以香港大約七成的規模,可以從後趕上,比任何排名指標更有參考價值。而這個走勢,不是短期偶發,而是長期穩定發展的大趨勢。而且新加坡在2010 年趕上來之後,慢慢把香港甩開。如果以人均所得計,新加坡更是大幅拋離香港。當然,給新加坡比下去的不止香港。如果參考月前政府發表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第10 段的一個圖表(見圖),在過去10 年趨勢增長和人均所得的坐標之上,新加坡可以說是一枝獨秀,不但把舊對手比下去,其他發達國家也相形見絀。所以在洛桑管理學院的排名,新加坡超越香港排上第3,又有什麼好奇怪呢!

新加坡的成功方程式,其實沒有什麼秘密,過去40 多年的歷史,已經有不少學者大書特書。至於近年的突飛猛進,也不是獨門秘方,焦點就是打破瓶頸。新加坡缺人缺地,那就對症下藥,缺人就輸入勞工,缺地就填海造地。新加坡幾年之內填出一個同中環規模相若的濱海區,廣納商業金融機構,向新加坡國民提供20 多萬份商業及金融服務職位。這種發展,香港過去一直採用,我們這一代念中小學時,不是對移山填海歌功頌德嗎?最典型的輸入勞工政策,就是家庭傭工,30 萬外傭,成就了多少成功事業女性?但現時一提到在維港以外填海,就有如偷雞摸狗般閃縮,一提到輸入外勞,就馬上此路不通。

不發展年輕一代擠不上車

填海造地、輸入外勞,其實也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真正值得向新加坡學習的,是那份發展心態。香港現時最迫切的其中一個問題,是年輕一代向上流動的問題。二三十年前,香港這條船是順風,大陸改革開放之初,為香港商界提供無數商機,數以十萬計的專才移民,為年輕行政人員提供空間。當時的社會流動,很大程度是大勢所趨,地利天時。現在的情,大陸是競爭、機會並存,爭是愈來愈嚴重。儘管有人猛吹移民風,但看數字,近年移民數字在歷史低位的七八千左右,不但比1992 年那時的6 萬多低了近九成,甚至比1980 年代初水平少一半有多。而回流更在九七回歸出現,有移民熱潮集中的國家的非官方數字顯示,回流數字高達六成。

此消彼長,香港年輕人的向上流動機會,還能期待偶發的外部因素嗎?

不發展,上層少發財機會,但還可以持盈保泰,又或有投資外地。但年輕的一代,沒有發展,根本就擠不上車,又或者搭上柴油火車。所以發展對於年輕一代,一定是硬道理。(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4年5月27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