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行動」難動風雲
「風雲行動」難動風雲

在區議會選舉,建制陣營往往能夠取得較佳的成績。泛民中人落選後往往將原因歸咎於他處,聲稱沒有足夠的資源,但卻鮮有反思自身的原因。近日,「佔領」行動發起人戴耀廷在為其所謂的「風雲行動」籌謀時,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撰文中分析泛民陣營區議會選舉成績差強人意的原因:「地區工作大都是默默耕耘的,做了大量工夫卻少有媒體報道,對有意從政的人吸引力不高」;「即使是做了很多工作,也未必能贏取議席。惡性循環之下,就更少人願意投身地區工作」。

身為一名民選區議員,同時亦是區議會代表,對戴耀廷的這番言論,我是不敢苟同的。我身邊有很多地區幹事,他們大多默默無聞,十年如一日地服務街坊。當然,工作需要養家餬口,但眾所周知,投身地區服務未必能夠獲得豐厚的薪酬,而有志之士仍是樂意投入,為的是服務街坊,提升社區。「汗水灌溉社區」,此話老土,但卻真實。鎂光燈的曝光和成功當選獲得議席,或許是他們勤於地區工作帶來的結果,但卻絕非出發點和目的。但亦正因如此,他們往往能夠獲得街坊們的信任,走前一步,在地區擔當更重要的角色,以更廣的平台提供服務。

戴耀廷的言論,可謂倒果為因,同時亦反映出其本心,眼中根本沒有重視地區,乃至居民的生活與感受。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自己踏上仕途的道具和方法,從政的目的在於單純是名利。這可謂不少泛民陣營人士的寫照,將從事地區工作的主要目的放在謀取媒體報道和議會席位上。抱着這種思維模式,地區工作就不可能做得好。

選民非配票工具

○三年,泛民陣營憑藉政治氣氛在區議會選舉中取得一百七十多個席位,幾乎與建制扯平;但四年任期一過便即兵敗如山倒,議席數目銳減至一百多個,自此便在九十至一百一十之間徘徊。這恰恰說明,縱使憑着政治口號僥倖跑出,時間一長,真面目一樣會暴露出來。這亦正是泛民陣營在地區選舉難獲佳績的根本原因。

歸根究柢,無論是今次的「風雲行動」抑或是早前的「雷動計畫」實際上都是只看己方利益,刻意營造社會氣氛,藉此去「理直氣壯」地無視作為每一個個體的市民意願的配票方案。口中呼喊着民主自由,但身體卻很誠實,作出完全違背民主自由的行為。選民並非投票或配票的工具;街坊和社區亦非登上政壇的踏腳石。最終,戴耀廷所謂的「風雲行動」根本不可能牽動風雲,而只是搞風搞雨罷了。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7年5月17日

原圖: 部分來自wenweip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