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鍾庭耀回應 請關焯照澄清
請鍾庭耀回應 請關焯照澄清

由前周鍾庭耀公布了特首評分的原始數據之後,就引起廣泛的分析和討論,這其實是好事。學術機構的行為,理應面對公眾批評,不要隨便就以「抹黑」和「打壓」視之。而關焯照先生等也寫了一篇專文,提出不同意見,個人在此嘗試把事情詳細再分析一遍。關先生和其他有興趣的人士可以詳細閱讀思考,往後可以再作交流或者當面討論。整件事件似是複雜,但如作有條理的梳理,其實不難掌握。關鍵是鍾庭耀的特首評分,有沒有合格的概念和應用。此關鍵一解,往後就是大路一條。鍾庭耀在3月19日接受《信報》訪問,指出「50分是中位數,不能演繹成正向或負向數字,從來不能說50分合格」。

鍾庭耀的解釋,涉及兩個問題,一是這種評分,有沒有合格∕不合格的概念。二是如果有,又應該幾多分合格。

鍾庭耀的評分,其實做了很長歷史,太遠的不說,就從回歸談起,也有17年。這17年來,媒體從來都以合格∕不合格的概念來報道特首評分,而且都以50分為合格。香港媒體事業發達,每次數字一出,電視、電台、報章都踴躍報道,這合格∕不合格詞語,出現起碼100次。鍾庭耀每月起碼做一次調查,1年12次,加起來就過千次。17年來,少說也報了一兩萬次。如果鍾庭耀認為這個調查根本沒有合格∕不合格的概念,那在過去1萬多次的報道,鍾庭耀為什麼不挺身而出、撥亂反正?就在前周公布原始數據之後,得出評50分或以上有六成二人的結果,鍾庭耀才急忙表態,認為沒有合格不合格,又或者50分不能視為合格之說。

曾被引述50分為及格水平

香港的記者、編輯,多是有識之士,他們一個錯不奇,個個都出錯?他們視50分為合格,固然是憑自己的固有認知,而鍾庭耀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他仙人指路,他本人就是如此演繹。本人的一位同事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在慧科電子剪報搜尋過去10多年的相關報道,找到以下這些材料。請記,這些報道是直接經訪問引述或直述鍾庭耀的分析,而不是媒體自己的報道。如果只計媒體報道,那是成千上萬,不必在慧科電子剪報搜尋。

《蘋果日報》2010年8月11日:「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分析,按曾蔭權的民望表現而論,他的民望屬『表現失敗』。雖然他的評分有輕微上升,仍可以維持在略高於50分的及格水平。」

《頭條日報》2010年7月28日:「該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表示,雖然曾蔭權評分脫離肥佬行列。」(註:評分為50.3分)

《星島日報》2004年10月13日:「鍾庭耀認為他(楊永強)的支持度保持穩定,比其歷史低位39.4分高出很多,但仍未達到50分的及格水平。」

《星島日報》2004年9月29日:「鍾庭耀分析,調查結果顯示董建華的民望評分兩年來首次重上50分水平。」

《信報》2003年9月10日:「鍾庭耀指出……孫明揚……楊永強……林瑞麟……馬時亨全數低於50分的及格水平。」

《明報》2003年8月13日:「鍾庭耀分析:『……餘下12個問責官員中只有4個不及50分,算是初步走出管治危機。』」

《明報》2003年1月29日:「鍾庭耀指出,特首評分自去年8月起已連續半年處於不及格水平……連續半年處於50分以下。」

另外慧科電子剪報顯示2003年9月24日和2004年4月14日的《蘋果日報》,在為特首和主要官員評分製表時,分別出現「註:評分以50分及格」(2003年9月24日)、「註:評分由0至100分,50分及格」(2004年4月14日)等字樣,並且都寫明「資料來源:港大民意網站」。

鍾庭耀1997年7月出版的《民意快訊》第11期,在總結港督彭定康的支持度評分時表示:「整體而言,彭定康所得的分數一直能夠維持在50分的合格分數以上,反映彭定康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尚算不俗。」據港大民意網站介紹,無論是對回歸前的港督,還是回歸後的特首,支持度評分的提問方式是一樣的。

任何稍懂中文的人,也可以從上述的引述,清楚理解,這套評分方法是:0至100分,50分為合格。講了千次萬次,鍾庭耀自己也是如是說。今日被翻出有六成二的人給了梁振英先生合格的分數,就走出來完全推翻過去17年的定義,作為香港大學的民意調查機構,鍾庭耀是不是要正式回應?

看完以上的引述,相信已經可以解答了關焯照先生的問題,但為求詳細交代,以下再作進一步的分析。關先生等3人是懂得統計的人士,請3位首先思考並回答一個問題:鍾庭耀的評分,是歸類為定序(Ordinal)還是定距(Interval)的問題?所謂定序,通常是3項式選擇,回應者獨立挑選,只能每選項獨立計算頻率,選項之間也不存在空間可供選擇。中大在2012年初對候任行政長官支持度作調查,就提供了3個選項:不支持、普通∕一半半、支持,這3個就是回應者可選的答案。在電腦運算時是用代碼,但運算後出來的答案結果仍然是不支持、普通∕一半半、支持。如果是定序(Ordinal)的問題,我當然不能把一半半的歸類為支持,這是不能接受的錯誤,這種方法也同時不能相互運算,所以不會有平均分這結果。

看鍾庭耀問卷的問題,是典型的定距(Interval)的問題。0至100是連續,不是獨立方塊。數字可以相互運算,所以有平均分的出現。如果關先生用SPSS查看鍾庭耀的原始數據,可以發現答案只是出現0至100分,從來沒有不支持、一半半、支持的字樣。這3組字不是答案,而只是用來向受訪者解釋0至100分的方向和意義。這個所謂一半半,在統計學上,和上述中大那個一半半,兩者完全不同意義。在定序(Ordinal)裏,一半半是獨立成章,本身就是答案。但在定距(Interval)中,50分就是50分。而一般人對50分是合格分的印象已是根深柢固,早有定論。再加上媒體的報道,以及鍾庭耀自己也不斷解讀50分為合格分,所以本人以50分為合格分起點,向上計算得出62%之數,又有何問題?如果真的要重回一半半的本來意義,那就只能用回中大那個問題,一半半獨立成章。但如果用3選項而不打分數,又無法製造「民望肥佬」的形象!

「平分春色」欠基礎

此外,關先生也提出把給50分的頻數一分為二,一半撥入支持,一半撥入反對,平分春色。

關先生這種做法,是完全混亂了取態上的一半半,和人數上的一半半。真的要知道給一半半的回應者的最後取態,就只能在訪問中再追問一條問題:「如果沒有一半半可選,那是會投入支持,還是投入反對?」另有一可能就是棄權不選。轉投的比例,根本無從得知,可能是八對二,也可能是三對七,我們憑什麼基礎去假設五成對五成?推論可以接受,但總要有一些基礎,例如參考其他兩分法民調的結果,而不可以隨意一分為二,這點希望關先生可以澄清。歸根究柢,我們必須清楚評分本身就有合格∕不合格的概念。而且一定有一個劃分點(cut-offpoint),而沒有中間形態。合格就合格,不合格就不合格,剛剛合格的下一個分數就是不合格,就是這麼簡單。

後記:默書拿50分的兒子問媽媽:「媽媽,我合格定唔合格?如果50分不算是合格,由51分才算,那50分又算什麼?又是合格,又是不合格?不能算是合格,又不能算是不合格?」幾經折騰,媽媽最後無奈叫兒子:「你去問鍾sir!」這時,妹妹跑過來告訴媽媽:「我默書也是50分,合格還是不合格?」媽媽喜形於色回答:「你一個合格,一個不合格。」(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3月25日

原圖來源: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