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條例》於今年十二月二日開始實施 ,公私營醫院及診所的病歷有望互通,巿民可以享用更快捷準確的醫療服務,筆者實在感到欣慰和鼓舞。然而,條例的實施只是一個開始,長遠目標是把香港發展成為電子健康城巿。
人口老化 醫療開支攀升
全球正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香港亦不例外。香港統計處最近推算,香港六十歲以上人口在二○五○年將達到三百一十萬,佔總人口三成八,即每三個人有一個是長者。二○一三至一四財政年度長者病人的開支已佔醫管局總開支約四成六,達到二百三十億港元。由此可見,人口老化對醫療衞生開支造成重大挑戰及壓力。
有研究估計,電子健康可以節省一至兩成的醫療衞生開支,流動電子健康於二○一五年則將為全球醫療健康節省超過二千九百億美元。所以將城巿的醫療健康服務電子化,有助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
一個理想的電子健康城巿,應該配備健全的電子健康法規及優秀的電子健康系統管治,擁有成熟的IT基建及充裕的電子健康人才,電子健康記錄可以在不同系統當中互通及相互操作,創新科技(如遙距醫療及移動健康)廣泛地應用在醫療健康服務之上,令巿民可以享用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
其實,香港早已具備條件發展成為電子健康城巿。首先,香港是亞洲少數已就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立法的地區之一。
其次,香港的IT基建屬全球最高水平之列,流動電話滲透率達到百分之二百二十八點八,互聯網平均連綫速度達每秒16.8 Mb。另外,互通系統的電子健康記錄採用了HL7、ICD 10及SNOMED CT等多個國際標準,令到電子病歷的共享更為容易。
香港要發展電子健康城市,可以參考這方面很成功的國家——丹麥。該國的電子健康應用指數及電子醫療記錄應用模型分數分別為二點四九及五點三二三九,位處世界前列水平;而該國的國家電子健康局(National eHealth Authority)負責設計醫療健康服務電子化的發展框架、電子健康願景及策略,又制訂及推行一系列計畫,在推動電子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立電子健康發展委員會
參考丹麥的經驗,筆者認為港府的首要工作就是成立一個針對有關事務的諮詢機構「電子健康發展委員會」。
香港現時已有「電子健康紀錄統籌處」及「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督導委員會」,並將新設「電子健康紀錄專員」一職,以管理及發展「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而「電子健康發展委員會」的職能,則是審視現時的電子健康生態環境,為電子健康的長遠發展制訂願景及政策,善用病歷互通的優勢,提升醫療健康服務質素。
事實上,成立「電子健康發展委員會」只是香港建設電子健康城市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還要在這個基礎上,設法推動電子健康巿場,培育更多電子健康人才,以至完善電子健康生態系統。希望政府盡快啟動這些工作,以滿足香港醫療健康服務的長遠發展需要。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5年11月18日
原圖:bastillepos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