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網紅的推介、因為打卡文化的流行,大家愈來愈著重食物賣相,忽略了味道本質。//
近年不知是何原因,有兩種食材忽然極度盛行,一是開心果,一是麻糬。
開心果和麻糬原本是兩種可以單獨成為食物的東西,哪年哪月開始,有人把它們用作食物配料,重點是在網上大肆打卡宣傳,引起話題然後大賣,從此大家一窩蜂跟風,麵包、蛋糕、蛋撻、雪糕、餅乾、朱古力、糯米糍、咖啡、飲品……只要加了開心果,彷彿就是銷量保證。
麻糬也一樣,明明跟麵包蛋糕質地類同,但很多烘焙店都在炮製不同款式的麻糬麵包或麻糬蛋糕成打卡產品。坊間更有麻糬專門店,榴槤麻糬、開心果麻糬、菠蘿麻糬……我吃過一件塞滿忌廉、朱古力、粟米片和士多啤梨的麻糬,厚得像個漢堡,用來拍照的效果一定好過用來吃。
因為網紅的推介、因為打卡文化的流行,大家愈來愈著重食物賣相,忽略了味道本質。曾經去過一家私房菜,每道菜都鋪成一幅立體畫,味道不說了,其實砌得來,菜都涼了。
現代人喜歡跟IG或小紅書之類社交平台的推介去尋食,放得上網,不是照片就是視頻,食物的色香味只顯示到「色」這一項,「香」和「味」如何?大家都不深究了。
食肆為了成為網紅店,老闆與廚師都在拼命鑽研打卡食物,大家漸漸忘卻了,食物的對象應是味蕾,不是手機。
每次出外吃飯,我都是那種食物一到就開動,哇,真好吃,然後才說:「哎呀,忘了影相!」那種人。「手機先食」是年輕一代的常態,我這種老一輩只會催促:「拍完沒有?菜都涼了。」新鮮熱辣是中國菜好吃的一個重點,但現代人已不太介懷,因為點讚數目才是重中之重。
不知大家有否留意,現在生日蛋糕的設計愈來愈重外貌不重味道,最重要是捧出來全場「嘩」一聲搶著拍照,最後吃剩藏身杯盤狼藉中已不是問題,因為,儀式感比暴殄天物的罪惡感重要得多。
最近,看了一位愛吃、懂吃的大狀朋友在臉書發了篇鴻文,談及他近年吃的感受,非常有同感,在此跟大家分享當中幾段精華:
「當香港的餐廳忙於為網紅佈置『手機先吃』用餐秀,順德老師傅凌晨四點蹲守豬肉檔等現宰豬雜、潮州牛肉丸工坊捶打聲三十年未歇、台山灶頭火苗舔舐砂鍋燒出黃鱔飯焦香……
「真正的匠人精神,是讓客人捧腹離席時,自會拍下滿桌空盤留念。畢竟,空盤比擺盤誠實,當代廚人卻本末倒置……
「真正美食從不需濾鏡加持,美味與美觀原是兩回事。縱然主廚們也會渴求點讚,真正的流量密碼,藏在客人滿足的笑臉與飽嗝的迴響聲中,始為金獎認證。」
因為注重網上虛榮,我們慢慢丟失了舌頭的本能。當食客沒了品味的能力,廚師也自然失去炮製美味的動力。加上近年外賣及預製食品盛行,現代人舌尖上的辨鮮能力愈來愈退化,已是必然趨勢。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