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往來】廣州6名科研人才 獲發首批 「往來港澳人才簽注」
【兩地往來】廣州6名科研人才 獲發首批 「往來港澳人才簽注」

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昨日(20日)起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6類人才可以申請,取得簽注後,可在有效期內多次往來港澳地區。廣州市6名科研人士,昨成為第一批取得簽注的人才,期待來港交流。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指,人才簽注政策將便利大灣區內地人才南下到港,為打通大灣區的人流注入新動力。


在廣州南沙舉行的首發儀式上,6名科研類人才首批獲發簽注。取得簽注者、廣州先進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姬婧表示,參加學術會議時,更喜歡面對面的溝通,指有簽注後,可以「說走就走、及時交流」。出席大會的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指,人才簽注政策將便利大灣區內地人才南下到港交流訪問。


另一人是中山大學南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湘東。他說這一政策非常及時和便利,便捷了人才流動,有利於他開展相關工作。他獲發3年簽注。據「東莞日報」微博消息,東莞向高層次人才呂鍵發出了該市第一張「往來港澳人才簽注」。他上午填表照相,下午4時左右獲工作人員送證上門,開心地與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49歲的雷曉明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行醫20年,主理過多項「通波仔」手術。他來到市公安局海珠區分局辦理「人才簽注」,「個人來說肯定都很期待,因香港畢竟在醫療方面,整個大灣區也是領先,包括藥品、醫療器械技術等,香港都是走在世界最前。」他又指,以往的自由行簽注並不足夠,認為人才簽注可以方便交流。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熊曉冬在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便曾建議針對頻繁往返內地與港澳的青年創新創業人員,設置專門簽注種類和辦理通道。此次獲悉人才簽注政策實施後,她表示,人才簽注政策便利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促進三地人才往來互通,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大意義建議,除便利人才流通外,她還建議應推動開通創新創業人員專線和物流專線,積極構建「一小時通勤圈」,保障大灣區創新要素的快速流通。


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要引擎和動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健全人才雙向流動機制,為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流動提供便利條件,充分激發人才活力。其中在大灣區城市工作的6類人才,可申請「人才簽注」;取得簽注後,可以在有效期內多次往來港澳地區、每次停留不超過30天。對灣區建設發展有重大貢獻,或灣區急需的「傑出人才」,簽注有效期5年;科研、文教及衞健人才,有效期是3年;而法律及其他類人才則為1年。


原圖:中通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3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