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禾稈冚珍珠」 生命科技大有可為 香港需要創新及科技局協調規劃
科技發展「禾稈冚珍珠」 生命科技大有可為 香港需要創新及科技局協調規劃

候任科技園董事局主席、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近日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過去香港的科研產業鏈未能「環環緊扣」,需要成立創新及科技局進行協調規劃,她形容本港科技發展是「禾稈冚珍珠」,暗示香港科技有實力、基礎,但被低估;更指生命科技是本港強項,大有可為。

特首梁振英上任前,便提出政府架構重組,建議加設創新及科技局,但在立法會遭阻撓。政府重推創科局,羅太指出,特區政府致力發展科技其實由來已久,早在首屆特首董建華年代,已提出發展香港成為創新產品中心,並請來曾任柏克萊加大校長、熱物理科學家田長霖為本港科研「把脈」,並撰寫兩份報告,當中不少建議都相繼落實,但有兩個關鍵「未落地」:一是政府在不同層次的長期投入,二是未能將「官產學研」聯繫起來。

羅太強調,科技發展的「生態」很重要,從基礎、應用研究,到產品設計、包裝推銷,產業鏈很長。惟香港是分開不同機構做事,雖然做了很多,錢也花了不少,但在將好的科研成果產業化的環節,就比較薄弱,而香港亦欠缺相關投資風氣。

創科局的實際功用受到部份泛民議員質疑,羅太直言,創科局最主要是做好聯繫工作、發掘本地人才,甚至是外國的華人科學家,做「人才資料庫」,並為他們和工業家配對,引入類似「天使基金」的概念去協助「孵化」,將好科研產業化,「我們在禾稈底下有好多珍珠,我們要將這些珍珠發掘出來」。做好上述工作,她認為,亦可鼓勵企業家聘請本地學士學生,創造就業機會,讓本港青年人看到更多出路,本地人才也會樂意留在香港。

羅太補充,香港資源、人力有限,科研須做得小而精,她特別提到生命科技,認為是香港強項。她舉例,如本港有兩所知名醫學院,同是國家認可的藥物研究中心,亦擁有出色研究人員,包括前港大校長,分子遺傳學家徐立之、科大理學院院長葉玉如、製造出人造心肌的港大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總監李登偉等,加上國家的「十二五」規劃將生命科技也作為其一策略發展,「我們已有基礎,從基礎上是可以發展」。

而要有力推動科技發展,羅太重申,關鍵是政府需要有一個政策局,與業界商討,為本港科研勾勒清晰的整體藍圖,「大範疇、方向性,並將政府與業界角色寫清楚」,「不僅要有一個全盤計畫,還要在個別的發展策略範疇有一個行動綱領」,再由政府其他相關局去配合。她強調,設創科局已凝聚強烈業界共識,「大家都覺得不能再拖下去、不能再等、不能再磋跎」。

至於創科局局長人選方面,羅太表示,首任局長工作有原創性,要親身做聯繫工作,又認為局長人選最重要是願意聆聽、學習,於行內有相當的人脈關係,「他一坐下,就可以做嘢」。她舉例,如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和副局長陳肇始,前者是醫院系統出身,後者就較熟悉衞生範疇,互相補足。她又笑言,「不會好似我們做政務官要去坐,要去學,我在科學園都學了一年。」她相信,業界一定有「有心人」願意出任局長。

就議員拉布,羅太認為,泛民議員反對設局主因在不信任政府,她透露,自己曾經有為創科局見各政黨進行游說,「個個都有去傾,包括長毛,我有寫WhatsApp給他,他不願意見我。」

雖然如此,羅太不認同將行政立法關係籠統概括為「緊張」,而只是幾位議員對人不對事,呼籲議員要對事不對人,「如果你話一次兩次的事你就記在心,以後不再溝通,這個結只會愈拉愈實。」至於政府,她認為,即使對方對人不對事,政府亦要包容,謙虛地溝通,不能將溝通大門關上。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