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常態】市建局檢討「七年樓齡」收購機制 梁振英:出現兩大結構變化
【發展新常態】市建局檢討「七年樓齡」收購機制 梁振英:出現兩大結構變化

連續三年錄得虧損的市區重建局,正檢討「同區七年樓齡」收購機制及「樓換樓」安排,預計明年完成再作公眾諮詢。曾任市建局董事的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認為,「七年樓齡」政策沿用二十多年,惟近年出現兩大結構性變化,並非市場周期性轉變,對公共財政也有長期、趨勢性的影響。


梁振英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港英政府於1978年啟動強制收購荃灣西樓角供地鐵建車廠,西樓角居民拒絕遷出,警方清場時引發流血衝突。港英政府其後在法定的市值賠償以外,加入恩恤性的補貼,補貼額度是市值和同區七年樓齡同樣面積的差價。之後特區成立後,有部分業主,包括持有多個住宅物業、非自住的、專門向年邁舊樓業主收購這類物業的「投資者」,夥同政客向政府施壓,要求將恩恤差價的計算基礎改為五年樓齡。


他提到,當時任職行政會議召集人兼市建局董事的他,力拒這政治壓力,在電台直播節目上直指這「五年樓齡」的要求「貪得無厭」,令市區重建舉步維艱。「節目結束後,我從九龍返回中環的辦公室之前,有幾位在西營盤重建計劃下將被收樓的業主在社工的陪同下已經來到我辦公室抗議。我請各人入會議室,業主表示當晚要開業主大會聲討我。」


梁振英續指,他當時再次申明「貪得無厭」的說法和依據,然後說「如果大家覺得七年樓齡的恩恤不能接受,我下次開市建局董事會時就建議撤回影響你們的重建計劃。對唔住,打搞晒。」一位珠光寶氣的靚太說:「咁又唔得!」結果聲討大會沒有開,這些業主收了七年樓齡的恩恤,高興得很。七年樓齡的恩恤政策又繼續沿用了二十多年。


不過,梁振英提出近年發生了兩大結構性變化,「一是七年樓齡的樓,各種各樣的條件,又比二十年前的七年樓大有進步,設計、設備、材料都不可同日而語。」五十年樓和七年樓的差價,在市況不變的情況下越來越大,市建局的恩恤越來越大。


「二是舊樓的密度越來越高。收一萬呎的土地,上面五六層樓,幾十年前需要賠償的只是四、五萬呎的樓房。」他續指,以往市建局收樓重建,大有盈餘,「如今低密度的舊樓已經重建殆盡,收一萬呎土地,上面有十層八層樓,要賠給七、八萬呎的樓房業主,市建局豈能繼續闊綽疏爽?」


梁振英最後表示,「由於不同原因,過去香港以土地收入高於成本的舊常態促成的市區重建、新市鎮發展、鐵路發展、青年服務、文娛藝術設施發展、甚至私人會所重建、學校重建等社會發展計劃,都不能再單靠土地了。這種轉變是好是壞,我們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不能不承認這是結構性轉變,是新常態。」


圖片來源:港人講地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0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