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公署日前拘捕了五名本地職業足球隊的職球員,懷疑五人在球會預備組賽事中參與「打假波」,更遺憾的是,今次涉嫌「打假波」的職球員,有前香港足球先生,也有近年冒起的新星。對近年受港人重新關注的本地球壇而言,無疑是一次重大打擊。
過去十年,本地球壇已發生數次打假波事件:2009年愉園國援于洋於賽前利誘流浪球員基藍馬打假波被捕及被判監;2011年香港青年軍代表姚韡在對俄羅斯U19友誼賽前遊說隊友打假波,最終被捕及被判入勞教中心,2014年愉園職球員9人涉打假波被捕,最終前後衞沙沙麥斯罪成被判囚一年。
本地足壇過去廿年不斷萎縮,入場人數銳減,贊助商廣告商鑑於本地足球缺乏市場價值而失去投資興趣,形成一個「無投資、無人睇、水平下滑、無年輕人踢波」的惡性循環。眾所周知,本地年輕球員出道,往往只有幾千元的低薪,再加上本地「老闆足球」風氣盛行,球員往往「今年有波踢,出年無工開」的情況。或許這些原因,部分球員往往抵不住誘惑參與打假波。
不過,即使本地球市不景氣,球員收入偏低,但仍有不少球員出人頭地,甚至衝出香港到內地球會落班,憑著努力幹勁一樣可以「踢出我天地」,一樣可以名利雙收。反之,因一時貪念參與打假波,假若東窗事發球員個人足球生涯不但就此完蛋,更重要的是重創本地球壇的整體形象,更難吸引商業贊助及企業投資,香港足球恐怕只會繼續沉淪。
愛之深,責之切,作為本港足球球迷,筆者希望香港足球不再有「假波」出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