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生活】定期檢查和預防性管理 給與樹林生存空間
【永續生活】定期檢查和預防性管理 給與樹林生存空間

早前西營盤般咸道石牆樹被斬,大眾議論紛紛。被斬的樹不會重生,因此再討論責任誰屬或許意義並不大,但身為這城市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想想如何保護城中樹木,給與樹林生存空間。

被斬的般咸道四樹只屬一般榕樹,因此不被列為保育樹木之一。但這想法對嗎?樹木也是生命,活了百多年被斬掉,相信不感可惜的人實屬少數。樹木的優點不僅美化環境,還能為我們改善健康。除了平衡二氧化碳,水份及能源,和改善空氣質素外,本年7月,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Omid Kardan發表了研究報告[1],指出居住在樹木密度較高的地區的人,健康指數普遍較高,而患上心血管代謝病症(如:中風、糖尿病、肥胖等)的風險亦較低。研究更發現,若在每個住宅區域多建10棵樹,居民的健康將會有所改善,打比喻的話,就等於年輕了7年。另外,樹木更能為植物和動物提供棲息地,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生物多樣性,淨化空氣,及為市民營造一個輕鬆、舒服的環境。

無疑,為了避免因樹木倒塌而造成的人命傷亡,不少大樹都要被斬掉,但城中的樹林專家也有責任在顧及市民安全而要斬樹之前,作定期及適當的檢查和風險管理,好讓狀況未變得嚴重前,能及時找出問題所在和作出預防性的管理。本地小說作家潘國靈引用的台灣例子可作參考:「以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為例,它把台北市樹木保護納入其架構之下,與文化遺產(如勘查古蹟、歷史建物、文化地景、聚落等)和傳統藝術並列,視為文化守護的根基。」就以華山創意園區和松山創意園區為例,老樹不會因發展而要「讓路」,因為它們都是「原居民」之一,而且小至野草花卉,大至老樹,都被給與生存空間。

樹木是公眾財產,砍伐樹木的過程需有一定的透明度,而在私人土地上適當的植樹應多加以鼓勵。興建商在建房屋時,可參考外國一些融合了樹木的建築,而非二話不說的因樹木「阻擋」了建築範圍而把它們鏟除。當然,這一切都要得到市民對環保意識的配合,例如不要在花槽或樹的周圍亂拋垃圾等。事在人為,若能多參考外國樹木部育的例子,我們也定能學會真正的與樹木共存。

資料來源:長春社,潘國靈

原圖:Bored Panda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