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南沙合作創造性運用「一國兩制」
粵港南沙合作創造性運用「一國兩制」

個人在月前曾經發表過一些文章,建議香港參與廣州南沙的開發,為香港尋找一塊境外由香港人管理、可供香港發展產業和提供居住的土地。這個構想提出以後,不論是在香港還是在廣東都引起不少的興趣和討論。

香港參與南沙開發,之所以對香港有重大的策略意義,是因為土地空間不足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和民生進步的瓶頸。一方面,土地供應不足限制了可提供的住屋數量,近幾年不僅公屋和居屋的用地難覓,私營住屋供不應求更成為了市場高房價的主要推手。社會夾心階層和年輕人上樓難問題突出。房屋問題成為本港社會矛盾的來源之一。在各種民意調查中,改善房屋問題普遍都是市民最迫切的願望。

另一方面,本港經濟發展所需的土地亦供應不足,缺乏寫字樓和商業活動所需的空間。不但影響了香港優勢產業的競爭力,而且阻礙了本港產業的多元化。例如隨着九龍東工業大厦的活化,該地區的租金不斷攀升,原本在該地區從事文化創意事業的人士由於無法承受飛漲的租金被迫遷出,難有容身之地。

同時,隨着社會的發展,加强自然保育、降低樓宇密度、擴大住屋面積等社會訴求不斷增强,進一步增加了對本港土地空間的需求。然而自亞洲金融風暴、SARS 襲港等社會危機發生之後,本港樓價下跌,政府基於當時社會房屋需求不大的判斷,對土地儲備缺乏重視。在近年房屋需求隨着社會發展發生變化時,對土地和房屋政策的調整不夠及時。

目前政府為了尋找可供建設的用地,可謂千方百計、見縫插針。但就長遠而言,香港需要有大規模的策略性儲備用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住屋和產業發展用地不足的問題,滿足社會發展中不斷提高的訴求。

按照本港目前的發展態勢,我們每10 年就需要一個類似沙田面積的土地,來滿足本港的住屋供應和滿足市民提高居住質素的需求,並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對本港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政策應對不足造成的問題,我們需要從現在開始急起直追,在增加本港土地供應方面下足工夫,才能逐漸彌補土地供需之間的鴻溝。

但是在本港境內,容易開發的整片土地其實差不多已經開發得得七七八八。剩下的策略性土地供應來源,一是新界部分尚未開發的鄉郊土地,二是填海造地,但這兩個土地來源,都要顧及各種利益和訴求,平衡發展和保育的關係。因此,香港需要有些創新的想法,從境外尋找土地的來源。

本着香港與內地雙方互惠互利的原則,如果我們能把「一國兩制」下的某些做法,創造性地運用於境外某些特定的土地上,能為香港找到新的土地資源,也能夠輻射和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在這方面,同樣是土地非常有限的澳門,有些做法可供香港借鑑。在廣東規劃的珠海橫琴新區的發展中,就提供了一塊專門的土地,將澳門大學整體搬遷到橫琴島。全國人大常委會還特別制訂了《關於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對設在橫琴島的澳門大學新校區實施管轄的決定》這一法例。

當然,香港參與廣州南沙開發,並不是簡單地複製橫琴模式。南沙的地域要比橫琴和前海廣闊得多,有800 多平方公里,差不多是香港全境面積的八成。但南沙最大的問題是本地人氣不足,缺少商業氛圍和配套設施,很多在南沙工作的人夜晚都回到廣州市區居住。

南沙雖然在地理空間上,與香港有一定距離。但由於途徑南沙的廣深港高鐵在2015 年全線通車,從香港西九龍總站到南沙約需30 至40 分鐘,比現在上水到九龍紅磡的時間可能還要短。可考慮將粵港合作開發的園區選址於高鐵沿線,並增加建設一個專門車站,開通班次頻密的直達香港的高鐵(廣深港高鐵技術上可做到每3 分鐘一趟車)。

由於利用了既有興建中的廣深港高鐵路軌,來往香港和南沙園區兩地的車資上毋須分擔鐵路建設的費用,因此車資將較為低廉,令普通市民可以負擔得起。

除了為港人提供房屋,園區內也可建立醫療、教育、科技、檢測認證等產業,鼓勵港人到此區就業。

香港參與南沙開發,要與廣東互惠互利。雙方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協商合作開發南沙的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從長計議,但大原則是利用香港現時本土在地的成功管理模式。

從國家層面講,這種粵港合作新模式也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國家過去出台了很多支持香港的政策,但在香港貧富差距擴大的情况下,國家領導人也很關心如何讓香港的中產和基層從兩地合作中更多地受益。如果這種合作模式得以實施,長遠而言,香港樓價過高的矛盾得到緩解,生活空間和素質可以提升,產業多元化能有新進展。香港中產和基層,成為受益最大的階層。這也能體現出國家對香港巨大的支持。(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4年1月7日

圖:nipic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