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者的歧路
行山者的歧路

早前看鄰居作家石琪兄在框框裡談他的行山恩仇記,甚有共鳴,也寫點感想和應一下。因為政府大力宣傳,所以連三歲小孩都知道行山不能獨行,但這種一耗就是一天半日的活動,要找伴兒,絕對不易。

我們一家有五口,基本上已可成「團」,當然能多加幾個成年朋友或識途老馬更好,既可互相照應,也可多點話題。然而多走幾次就發現,原來行山有點像「打麻雀」、去旅行。

有人說「打麻雀」的人一圍坐打上幾圈,就見牌品,就知乾坤,就可以決定這幾個是不是合得來的雀友。我不懂打牌,作不得準,但選雀友如選旅行遊伴這道理,我倒是明白的。與友出遊,一兩日見微知著,再好的朋友隨時反面收場,不少準備結婚的伴侶旅行回來後,甚至變了陌路人,大家都慶幸沒簽上這紙婚書。

行山也一樣,踏上崎嶇,叫天不應,也回不了頭,這幾小時大家就要互相依靠、互相信任、互相包容。

步伐一致、能力相若的,當然是好伴條件,但未必能成為行山好伴。我就遇過很能行的朋友,每步路都要搶前,每次都要領先,行山像競步,一點都不悠閒,給旁人徒添壓力。

也碰過一些行山友,忘了集體行山的意義,一馬當先,拋離大隊,以顯示實力懸殊,又或守在休息站,揶揄遲來的包尾者,山頭成了汰弱留強的加冕站,而不是假日鬆弛的遊戲場。

至於行山路線,原來也可成為分歧主因。有朋友喜歡hea 走,周末周日,找點活動舒展筋骨而已,最好選些平坦路,還要隨時搭車走得那種,不必認真,更沒必要攀石涉水,弄到過度勞損,幾天走不了路,連累工作。

有些朋友卻喜歡挑戰,hea 行不如不行,愈苦的路愈能看到明媚風景。況且大家對「苦」字和「hea」字原來又有不同理解,你覺得「苦」的原來對方覺得好「hea」,分歧來了,嫌隙也生了。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4年3月13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