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又開戰了,用個「又」字,因為這兩個相鄰兼同根的國家,78年來已打過三次大仗,今次是第四次了,其他小衝突更是不計其數。
事緣今年4月22日,由印度控制那邊的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了針對印度遊客的槍擊事件,導致26人死亡。印度認定襲擊與巴基斯坦有關,於是在槍撃事件翌日宣佈一系列針對巴基斯坦的報復行動。
巴基斯坦認為印度的指責毫無根據,兩國幾天的刀來劍往後,5月4日,印度決定切斷流向巴基斯坦的水源,並向巴基斯坦控制那邊的克什米爾地區開火,同一時間,巴軍亦以自衛理由全力反擊。
克什米爾一直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火藥庫,兩國打了三次大仗,次次都是因克什米爾而起的。
廿多年前,我去過克什米爾,一個非常美麗的國度,由於境內多山,大部地區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氣候涼快。我從印度入境,汗流浹背黏兮兮了多天,一進入克什米爾,如同走進天然冷氣間,非常舒適,非常不印度。
我們在克什米爾住的是群山環抱、浮在湖上的船屋。有山有水,走遠些還有可騎馬的草原,首府斯利那加市(Srinagar)更有「東方瑞士」之稱,可見此處本是一個宜居地。
香港人或者覺得克什米爾好遙遠好陌生,但有三個字大家一定聽過,就是「茄士咩」,它是英文Cashmere的直譯詞,指的是一種好保暖的優質羊絨。這名字的由來,就是源於克什米爾Kashmir。
因為「茄士咩」羊絨是來自克什米爾的山羊,跟普通羊毛不同,而克什米爾曾向歐洲大量出口羊絨,此羊絨在西方是最貴的紗線,一條羊絨圍巾可以賣到500美元,是歐洲貴族的最愛,故他們就把這種羊絨直接叫Cashmere,跟「克什米爾」同音。
然而,這個風光明媚、資源豐富的地方,卻因為歷史原因,被分成兩半,一邊屬印度管轄,另一邊屬巴基斯坦。領土及宗教的糾紛,令克什米爾從此衝突處處、戰事不斷。
我們進入克什米爾旅遊,要經過7次哨崗,被搜7次身,街上到處都是持槍軍警,市面死氣沉沉,只有在旅遊區才感受到一點人氣、一絲安全感。
我還記得我們的導遊名叫Zahoo,他說,他每天都想著如何離開克什米爾,因為一個不斷打仗、永無寧日的地方,是沒有將來的。
Zahoo問了我很多香港情況,他家族是做木雕生意的,他說,如果來香港賣木製品或羊絨巾,能生存嗎?
我以為他說笑,沒想到,幾年後的一個夜晚,我收到Zahoo的來電,他說,他來了香港,偷渡來的,現在躲在元朗,想找工作。我說我不能幫他做違法事,從此,他沒再找我,我再撥那電話,已成空號。
所以,我的克什米爾記憶,就是美景、槍械和沒將來的年輕人。
十七世紀,英國入侵印度,印度當了89年英國殖民地。二戰結束後,英國撤出印度,離開時,一如既往地在殖民地埋雷。
英國人把英屬印度分割為印度及巴基斯坦兩個獨立新國家:以印度教徒為主的那邊是印度,以穆斯林為主的那邊是巴基斯坦。
兩國中間有個克什米爾地區,本來克什米爾人想成為像瑞士那樣的中立國,但印巴兩國不容許,多次出兵,結果,兩國在聯合國簽訂了停火協議,將克什米爾分成兩部分,印度佔五分之三,巴基斯坦則佔其餘部分。話雖如此,因為這地區有印度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的人口,領土和宗教紛爭,讓克什米爾從此不再太平,這次戰事的爭端,也是在此地點起火頭。
印巴永遠的仇恨讓我們明白,為什麼我國一直對領土完整如此堅持不退讓,也明白為什麼我們一直主張無神論。因為環顧世界,絕大部的戰事和自相殘殺,都是因為領土和宗教而起的。
圖片來源:央視片段截圖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