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中環街市找洗手間,竟發現一個角落寫著「性別友善廁所」,圖案是一男一女,我遲疑了一陣子,這洗手間,我能進嗎?想了想,還是去找女廁去。
我是個一生以寫中文字維生的人,但近年愈來愈覺得自己像個文盲,有些字,粒粒都認識,但拼起來就不明所以,就像那個「性別友善廁所」。
或者,是世界變得太快,有些觀念已超乎人類想像,例如當今世上,原來在美國的性別欄就已有97種選項。
除了男和女,變性、雙性、中性我都可以理解,但97種中那些「性別超越」、「性別互動流動」、「性別能量流動」、「無限性別鬆散」、「探索性別鬆散流動」、「多元性別拓展」等等的新性別分類,字字皆懂,但拼在一起就完全不知所云。
終於,美國新總統特朗普出手終結了這種性別亂局,他在今年1月的就職演說中就明確表示:「從今天起,美國政府的官方政策只有兩種性別:男性和女性。」
自由與包容,本是好事,是社會進步的指標,但若被無限放大甚至濫用,就會造成西方那種97種性別的失控結果。
反觀內地,近年也出現一種叫「第三衞生間」的設施,不過圖案顯示就很清晰,是一男一女拖著一個小孩,旁邊還有一人坐在輪椅上,即是說,這廁所是為帶著不同性別的孩子或有特殊需要的照顧者而設。
最近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兼全國婦聯副主席張曉蘭帶來了一份《關於建設育兒友好型社區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提案,建議在城市公共廁所設計的標準中,把「第三衞生間」設定為強制設施。
最初乍看,以為內地也跟風玩那些第三、第四、第N性別,細看條文,原來是一項非常人性化及便民的建議。
內地的「第三衞生間」是專門為有行為障礙者或不能自理者的親人(尤其異性)而設,舉個例,女兒要協助年老父親、兒子要協助年老母親、母親協助小男孩、父親協助小女孩等。
我有朋友長年貼身照顧患有腦退化的太太,太太行動自如,外人看不出需要,丈夫無論帶她進男廁還是女廁甚至殘廁都是尷尬的。還有很多母親會帶著幾歲兒子出行,當媽媽要上廁所,總不能把小兒子丟在女廁門外……
如果有這種「第三衞生間」就方便得多,大家不用解釋,也減少爭拗。
所以,張曉蘭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推動在公園、商場、醫院、車站、機場、博物館、圖書館、公廁等地方,把設置「第三衞生間」列為強制條文。
當世界對極少數小眾性別都有特殊照顧,對身邊的長幼老弱就更應多加關注。
有時候,我們看到西方走前一步,就會趕緊跟隨,生怕落後半步會讓人覺得不夠文明開放,但其實,西方是否每步都是對的?跟車太貼,隨時會車毀人亡,看特朗普一上場就把97種性別推翻,就讓那些在香港鼓吹多元性別的人陷入尷尬境地。
內地管治者汲取了西方社會的先進概念,來一個西為中用,引入外國的第三衞生間,卻遵從了中國文化傳統,跟香港人那種一味跟風有智慧得多。
圖片來源:央廣網圖片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