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資訊泛濫的年代,訊息絕對可以操控一個人的想法,你接收什麼?相信什麼?就會成為你對某件事某個人的第一印象。
須知道,有了第一印象,要改變、或者要推翻,就需要很大力度,而且未必成功。所以,搶佔第一印象很重要。
早前寫過篇文章,解構BBC如何以獨特街訪手法抹黑我們的23條,今天,我想告訴大家另一種假新聞傳播法,讓大家日後有所警惕提防。
《蘋果日報》有個慣常做法,就是報道一則假消息,如果沒人投訴反駁,就直接讓它流傳下去,成為「事實」。如果當事人嚴辭駁斥,甚至出律師信,報社就會收回、道歉。算到底,還是贏。
舉個例,假消息有100萬人看了,哎呀,原來假的,對不起,我收回,我道歉,那則放在角落的道歉啟事,相信只有不到1萬人看到。即是說,一則假消息,就這樣,入了99萬人腦袋。
沒了《蘋果》,卻有人步它後塵,繼續玩這種「哎呀唔好意思搞錯咗」的抹黑遊戲。
昨日立法會審議《基本法》23條草案的法案委員會上,保安局長鄧炳強就點名批評《明報》一篇關於23條立法的報道屬誤導,「是惡毒的」、「嚴重打撃公信力」。
這則錯誤報道標題為「23條修正案賦權特首行會施國安指令,涵加強管理傳媒等,4條罪類可送交內地」,表面看來,平鋪直叙,沒有《蘋果》式的嘩眾取寵字眼,但其實這種抹黑才最叫人防不勝防。
正常人看到那標題,就會以為:「23條會加強管理傳媒」、「當中有些罪行更可送交內地處理」,但其實,23條草案並沒有針對傳媒的條文,所有本地立法的罪行都會在本地處理,不會移交內地,即是說,《明報》標題明顯與事實不符。
作為「應變反駁隊」隊長,鄧炳強局長當天就在立法會公開譴責《明報》。阻截謠言,一定要快,否則假訊息如水銀瀉地傳天下,你怎解釋都是徒然。
《明報》修改了網上版新聞,但正如鄧局長形容,「傷害已經造成」,因為錯誤的報道已印在報紙上、賣到街上、流入學校、甚至收進圖書館,成為歷史,抹黑23條目的已達到。
其實,鄧局長已不是第一次點名批評《明報》,去年4月,《明報》的尊子漫畫把警隊建議爭撥52億購買先進通訊系統,說成政府會預留200億多建幾個監獄捉人,鄧局長立即公開譴責,謠言才停止傳播。
作為可以供全港中、小學訂閱為讀報課報章《明報》,已多次被官員指責報道失實,除了譴責,看來要有更高懲處才能收阻嚇之效,譬如負上法律責任,譬如不再允許賣進學校。
「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作為「23條應急反駁隊」隊長的保安局長鄧炳強,將假新聞、真誤導、亂抹黑,快而準地澄清譴責,以快拳打造假、打誤導、打抹黑,揭破虛偽,阻止傷害,值得讚賞。
圖片來源:立法會片段截圖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85290****11
6月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