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文章】中西文明衝突的來由
【獨家文章】中西文明衝突的來由

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今天甚有市場。但如果我們回望兩千年前東方和西方哲人的論述,你會驚訝於它們的共通性。亞里士多德跟孔子好像在不同的世界講同樣的道理;而佛陀跟耶穌所說的,不但沒有根本的矛盾,簡直同樣是醍醐灌頂的為人開啟心窗的教導。我們不禁要問:西方文明跟中華文明兩千年前既然無分彼此,緣何今天會出現水火不容的文明衝突呢?


筆者早於1998年發表過一篇學術論文,提出人性本來不分種族都具有同質性。正因人性不分東西南北,不論東方人讀西方文學作品,還是西方人讀東方文學作品,都同樣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同樣可以從「異類文明」的作家感受到人類對善美的追求。2008年北京奧運的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就是說美國夢和中國夢根本沒有分別。奇怪在今天竟然有美國人會說出:「我們相信的東西,他們沒有一樣相信。」我的確看過這樣一個視頻,可惜再找不到、也忘記是哪個公眾人物說的。


在網上大家都輕易找到有關古希臘斯多葛主義跟儒家思想的共通之處。兩者都顯出對美善的執著。我們甚至看到斯多葛主義跟佛家和道家相通之處。如“美德是唯一的善"、"享受一種道德的生活"、"遵循自然",和“德性足以達成幸福” 等,都強調心性的修行。斯多葛主義提出四種關鍵美德(cardinal virtues):就是智慧、勇氣、正義,和心安(temperance) 。孔子提出三達德,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仁勇跟斯多葛主義的關鍵美德其中三項完全對應;而不惑、不憂、不懼不就是心安嗎?所以也間接跟心安對應。亞里士多德所談的 the golden mean,直譯為黃金中道,跟儒家的「中庸之道」及佛家的「中道」契合。釋迦牟尼小時身為太子享受過奢華生活,一次外出發覺現實人生逃不過生老病死。經六年苦行尋解脫之道後,他發覺苦行不濟,才明白中道。他跟弟子解說:琴弦也要調較才能發出好聲音,過鬆過緊都不行。


即使近代乃至今天,我們仍輕易找到中西文明的底蘊其實沒有根本性分別的蛛絲馬跡。1785年德國哲學巨匠康德的巨著【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面世。他提出作為人類的我們,都有道德上無可推卸的責任,必須理性地追求善美。康德認為不論我們的身份和地位,這責任放諸四海都適用,與個人利益毫無關係。這不是跟孟子的「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異曲同工嗎?


上世紀40年代,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 提出人類需求層次論,指出人都有基本的生理需求,但這是最低層次的。往上推,會由安全感的需求一直逐步進至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最後到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甚至是超越自我的渴求(transcendence) 。Maslow 的理論並非獨為西方人而創。何解東西方文明代表的價值會迥異?


1971年John Rawls 發表「正義論」,提出正義即公平(Justice as Fairness) 。將正義定義為“在無知之幕後,拋離個人身份和利益下的想像,這樣我們才知道什麼叫公平。唯有這想像下的公平才算正義。在自身利益影響下的判斷很難會公平、亦自然很難會建構公義的社會。Rawls 所談的正義,不就是叫人易地而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有評論對馬太福音中「己所欲,施於人」的建議不以為然,因為自己喜歡的,人家不一定喜歡。該評論表面上推反了「人性需求本一致」的假設。但Maslow 所指的需求是終極需求,這跟工具需求不一樣。人都需要起碼的營養和水分才可生存,但大家吃的喝的東西可以很不同。而且人都需要別人的尊重和接受。此外人都想有選擇的自由。你尊重人家,就應尊重人家的選擇權。


談了這麼多,既然中西文明本無分別,為何現實世界的中西衝突好像愈演愈烈?


我的唯一解釋是:西方世界今天愈來愈背離了自己的文明。原因是在義利之間的取捨中,權勢人物見利忘義。當天維多利亞女皇和歐洲列強都開啟了殖民擴張的大門,而政黨政治又鼓勵利權交易。在上下交征利中,西方國家多自掘墳墓而不自知。西方國家出現過不少哲人,但都無權無勢,都被拋諸腦後。美國自稱信上帝信耶穌,但表裡不一,道德敗壞。美國今天的問題來自內部。談文明衝突不過是諉過於人轉移視線而已。若循這路再走下去,恐怕離自救只會愈來愈遠。


圖片來源: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2
好正
2
心心眼
3
好好笑
4
令人傷心
6
嬲爆

評論

  • +85290****55
    +85290****55
    11月前
    0 回應 檢舉
    美國人喜歡「萬聖節」多過「復活節」;看來他們越來越喜歡和鬼玩多過信主。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