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
香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

近日,土耳其接壤敍利亞邊境的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命傷亡,死亡人數超過4萬人,引起國際關注。據宣明會的災後初步評估數據,敍利亞西部超過九成受訪者的住所受損、需要保暖衣服等援助物資,超過一半受訪者需要急救包及其他護理用品。土耳其本身是全球最大的敍利亞難民收容國,這次地震的震央聚集了不少敍利亞難民,他們自從敍利亞內戰爆發後一直離鄉背井,命途多舛。


土耳其救援促進關係發展


本次敍利亞和土耳其地震的救災工作中,我們可以在災區救援中看見香港救援隊的身影──這是繼2004年南亞海嘯後,再一次看見香港政府派出救援隊。共59人的團隊來自特區政府保安局、消防處、入境處等,與國家共同參與國際人道救援工作,9天救了4條活命。正如特首李家超所言:「香港救援隊冒着風險,奮勇救人,充分展示愛心、專業和特區政府公務員團隊的優秀能力,並充分彰顯無分國界的互助精神……」中國救援隊及香港特區救援隊結束當地救援任務後一同回到北京,土耳其外交部地區協調員伊斯馬伊爾在送別時向中國救援隊表示感謝,救援隊付出的努力促進了兩國的關係發展。這是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例。


反觀目前世界格局下第一大國──美國的表現,與中國的表現可謂南轅北轍。西方國家長年累月軍事介入敍利亞中東地區衝突的行為,對敍利亞的經濟制裁和封鎖,導致了救災工作的困難加劇,重型裝備、救護車和消防車等都是清理廢墟、開展救援工作的必需品,美國對此類必需裝備的制裁嚴重影響了人道主義救援。2月7日,敍利亞紅新月會負責人合立德.哈布巴提召呼籲美國等國家立即解除對敍利亞的經濟制裁,緩解地震造成的危機,但西方國家卻不聞不問,政治凌駕人道。在國際輿論壓力下,美方才願意暫時放寬其對敍利亞的制裁措施,但僅限於與地震救災需求相關的交易,更設有180天的時限。


美國在二戰後受傷程度比其他國家輕,以其財力推行馬歇爾計劃,支援歐洲戰後基建,同時奪取歐洲市場,宣揚美國所謂的「普世價值觀」,漠視其他國家的民情、文化社會等情況和實質需求,以「自由民主」之名,行霸權主義之實。眾所周知,在北非、東歐、中東等地發生的顏色革命甚至戰爭,就是以人權、造謠等手段,煽動當地內部社會分裂,強行介入別國內政,達致其政治目的,在明在暗,美國身影處處。與霸權主義分庭抗禮的中國模式,走的卻是另一條道路:扮演非意識形態的角色,追求和別國的互惠互利,堅持和平共處,不追求零和博弈。通過戰爭掠奪和殖民模式獲利,以競選、民主、自由市場為包裝,故意把西方式現代化模板刻畫成為唯一的普世價值標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對比面前,這樣的「民主、自由」,相信將愈來愈少捧場客。中國互惠共處模式的崛起對比西方霸權模式的被摒棄,漸漸在國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各種實踐中體現出來。疫情退卻,國內開始「拚經濟」,經濟的活力逐漸復甦,而在可見的未來,我們可以期待國家在世界舞台上將可體現更多「大國擔當」。


由韜光養晦邁向奮發有為


身處全球化的世代下,國家之間的聯繫愈來愈多,愈來愈複雜,逐漸形成一個個不同程度大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過去促成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是工業革命後的技術飛躍,在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影響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逐漸成形,主導着全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物質以外,霸權對意識形態的掌控也是無孔不入,逼迫全球各地從思想根源上潛意識地接納霸權的一套。可喜的是,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哪一個霸權可以永遠保留領導地位,美國也不例外。隨着中國改革開放40餘年的努力,在不搞西式民主,善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制下,促成了經濟飛躍,在社會、民生、經濟、文化上均有長足進步。近年隨着「韜光養晦」戰略過渡至「奮發有為」,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建構出一套與過去美國領導的國際關係模式完全不同的「新型國際關係」。疫情的衝擊是對各國治理體系能力的一場「大考」,中國在3年疫情期間始終堅持人命至上的原則,在疫情防控上展示了一流的工作效率和動員能力,在處理疫情的外交行動中彰顯了其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與美國對疫情的「躺平」態度和特朗普政府對新冠病毒嚴重性的忽視形成鮮明的對比。


患難之下,能見真章。在重大危機面前,有效應對和解決問題才是硬道理,優劣的分界線必然不是所謂的「民主」與「集權」之間。中國體現出來的新型國際關係,從來不跟隨虛無縹緲的西方民主掛帥,而是從切合發展中國家的需求考慮出發,務實、實惠,孰優孰劣,高下立見。


「務實」正是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以來秉持的優良品質,從當初「一窮二白」的時代,摒棄教科書式的自由主義經濟哲學,採用取之於農村人民群眾的實幹智慧,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糅合社會主義的體制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混合模式,處處體現出中國人講求實用及靈活變通的中庸智慧,「一國兩制」也是這種智慧的產生物。國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尋求機遇,堅定挑選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路線,以維護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原則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香港作為中國唯一行使普通法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獨特之地,擔起「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準備好在世界舞台中與國家一起,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嗎?


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定貫徹「一國兩制」原則,深化香港、澳門同各國地區更加開發、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展示出國家對香港、澳門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良好期盼。《基本法》列明香港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單獨同世界各地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及履行有關協議,為香港參與國際事務賦予了極大的主動性和靈活性。誠然,就如本次香港救援隊與國家救援隊共同協作一樣,善用好香港獨特優勢,與國家互補互惠,才是對兩地體制、資源的合理運用。善用好「一國兩制」的優勢,除了經濟上的意義,也是香港──作為大國博弈之間的前哨──積極應對反華勢力藉香港作為基地,從而興風作浪的對策。


建立朋友圈應對西方圍堵


面對西方的圍堵戰略,國家積極對外展開關係建立工作,尤其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發揮負責任大國的精神,與各國友好共同發展,建立更大、更好的「朋友圈」及「同心圈」,同時擴大了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影響力。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相關國家和地區在政策溝通、設施基建、貿易資金等方面的聯通,發揮了互惠共贏的作用,同時建立起自身的「朋友圈」以應對西方的圍堵。


香港在享有「一國兩制」優勢下,憑藉自身的健全法制、離岸人民幣業務經驗及專業服務支援,在各種國際項目的投融資愈趨頻密的大潮下大有可為。香港的條件齊備,是主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中國內地對外貿易中很大一部分經過香港處理。根據貿發局的數據,2021年,內地經香港出口的貨物佔總量的10.4%,內地是香港最大的進口貨物來源地,佔香港總進口45.8%,同時是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場,佔本港總出口59.9%;香港至今仍然是內地單一最大外來投資來源地(包括透過香港到內地的國際投資),香港是內地企業引進來、走出去的最佳媒人、最理想合作夥伴及最有能力的超級聯繫人。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陸上、海上通道逐步發展全面貫通,內地的國際貿易量將會大幅度增加,香港的物流業樞紐角色將可發揮關鍵作用,如近日特首李家超在中東之行後帶回不少好消息,提及中東產油國準備經濟轉型帶來的商機,香港應該積極考慮抓緊全球機遇。香港精英匯聚,藉着豐富的國際金融和資產管理的經驗,將能為「一帶一路」沿線及中東國家提供優質的專業服務。


連結愈多,重要性愈高,安全性也愈高,隨着香港的重要性在國際上不斷提升,「一國兩制」作為國家「走出去」的平台、對台統一工作的示範窗口,將會愈加穩固,西方反華勢力想要破壞它,也將更加不易。


對世界負責,這是國家領導人在多個公開講話中提及的重點,中國強盛起來後,我們不但要為民族偉大復興努力,還得對世界、人類的共同發展有所擔當。心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這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香港擁有歷史悠久的慈善事業,在公益服務方面培養了不少人才,隨着人們逐漸意識到在現今這個時代,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冒起,愈來愈多問題不能依靠單一國家應對,全球跨國合作的趨勢和機遇不斷增加。扛着五星紅旗走出世界做善事,是我們的機會,也是我們的責任。香港擁有不少民間團體,集合各種資源和專業人才,與「國家隊」共同走出去,既能借助國家提供的硬件支持提高服務質量,也能在軟件上與國家隊互通有無,更可共同說好中國故事、說好香港故事。


向世界展示香港獨有魅力


過去幾年,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對港澳的呼籲,「更加積極推動國際人文交流」,着力推動國際民心相通,助力民間外交,例如,其成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心」及「共享基金會」等非牟利非政府組織,與內地醫療隊伍合作,義務為柬埔寨消除逾6000個白內障積壓個案,目前正在老撾、柬埔寨、非洲吉布提、塞內加爾及毛里塔尼亞等各地,進行同樣義務醫療援助計劃;又例如,他組織了108家香港中學共179位師生前赴20個「一帶一路」國家考察,體現共商、共建、共享精神。這些國際合作的人道工作,除了本身救濟扶貧的正面意義,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亦為香港和中國內地的醫療、公共衞生、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員、青年人提供新的事業發展平台。


在遏制中國發展上,美方透過晶片技術「卡脖子」,企圖限制中國的高端技術發展,對中國人才的打壓更是無所不用其極。適逢香港銳意發展創科,亟需人才參與,吸引被美國排擠的中國科技人才,利國利港。對於選擇回流中國的海外華籍人才而言,香港這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城市,無疑能夠給予與海外生活環境最接近的條件,作為居住地或是過渡都十分適宜。


香港與台灣的關係也無可避免地受到大國博弈的影響。自2019年逃犯條例風波,到前年港府暫停台灣「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運作,台港關係一度緊張。官方關係上的冷淡並不妨礙兩地民眾對彼此的嚮往,在疫情期間,不少港澳人士苦等台灣通關,前往陸委會的臉書表達渴望盡快通關的訴求。2月14日,陸委會宣布開放港澳人士訪台自由行的時間規劃,旅遊從業者首當其「益」。另一方面,內地疫情防控逐步放開,台灣亦有條件重啟關閉接近3年的小三通,台商殷切期望兩地直航航點盡快恢復,兩岸三地民眾對於彼此之間的交流期盼甚殷。站在香港的立場,趁着疫情消退的時機,加強與台灣的民間交流,修補與台灣的關係,不但是兩地民眾的所願,也是香港能夠在內地與台灣之間發揮良好聯繫人角色的機會。


雖然香港地理面積小,經濟體量有限,但其獨特的中西文化交匯特色及文化魅力等軟實力仍是推進中國與世界民間外交的一大助力。香港與海內外有着廣泛的聯繫,「你好,香港!」啟動禮標誌着香港準備重新出發,向世界展示其獨有魅力及機遇。舉辦經濟、旅遊、文化、體育相關的國際盛事香港一直不遺餘力,比如香港哥爾夫球會今年將舉辦的3場國際賽事、金管局年底將再舉辦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等,均是向全球政商名人、投資界、旅客等宣傳香港的好機會。要說好香港故事,我們可以考慮更多如何站在「中華文化」的本位上,聯合香港傳統及現代的特色,糅合已有的環球關係網絡,助力國家說好中國故事。這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基調中,香港如何自我更新,創造出有新意的文化尤有積極意義。香港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兩者的關係在過去或者不明顯,但隨着香港與國家融合程度的提高,與國家共同走出去的機會也一併增加,理順、糅合、發揚新舊文化底蘊,是提高城市軟實力的最優解。


原文轉載自《信報》2023年2月22日


原圖:政府新聞網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好正
2
心心眼
2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