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要張弛有道 量入為出將「餅」做大
紓困要張弛有道 量入為出將「餅」做大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即將出爐,社會上關注度最高的議題是政府會否再推出派錢或消費券等措施。經濟學者分析指本港經濟長遠發展,必須透過創新科技增添動力。議員則認為金融是香港的支柱,未來發展須以高質量發展為主調,提升創新動力;全力拚經濟,不但要「搶企業」、「搶人才」,更要「搶生意」,構建高增值的群聚效應及生態圈。而隨著社會復常、經濟復蘇,政府助力保持重振勢頭之餘,必須量入為出,除了節流,更重要的是開源,是賺錢,把「餅」做大了才好分享。


經歷了三年疫情打擊,外圍經濟疲弱,其間雖然透過擴張性財政政策,有效緩減經濟下行對市民的壓力,但財政儲備無可避免出現下降,幾年來累積頗高赤字。當前,社會經濟復甦仍須鞏固,對未來投資亦需加力支持,儘管在資源偏緊下,面對較多制約,政府亦需下大決心,竭盡全力拚經濟、惠民生,為今後發展作長遠佈局。


不可否認,過去幾年本港因為新冠疫情和暴亂,導致經濟裹足不前,隨著全面通關,百業重興,香港經濟發展的主調,必定跟施政報告和去年底發表的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前後呼應。除了吸引高端人才,當局亦可從年輕人入手,將香港打造成國際化和有活力的地方,吸引他們定居。例如有團體倡設「香港中試創新專項基金」和「推動共性技術研發專項基金」,提供經費支援重點發展方向。建議提供三年稅務優惠措施,吸引企業回港設立總部。


有意見認為,大病初愈須進補,派糖紓困要趁早。社會大眾也都明白,餐飲業受疫情影響致停頓,政府當時大力幫助企業,以免出現解僱潮。現在應集中財力推動疫後經濟重建,然而三年疫劫剛結束,本港如經歷一場大病,經濟仍然疲弱,市民生活依然窘迫,自然需要「進補」。假如措施能因時制宜,及時「派糖」,正好作為「補品」,對社會作出一些平衡。


融入大灣區經濟格局,香港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也是必經之路。據瞭解,今日(20日)起,大灣區內地城市實施人才簽注政策,本港政策也可以推出相關措施銜接,成立配對小組,方便「搶人才」。以「高質量發展」作為主調,催生高質量群聚效應,即吸納海外人才和資金為目標,政策上提供稅務或土地優惠。例如從事高科技行業的海外人才來港,可以獲得稅務優惠,享有廉價租金。


新預算案未必適宜一刀切取消所有紓困措施,卻不排除市民須分擔額外負擔,意味可能要多付一些稅款或新稅項。專家並不認同,指香港是一個低稅制、稅制穩定的地方,賣地及企業稅等收入會逐步回升,不用調高任何稅率。


特區現時的財政儲備已較三年前少,早前預告降至8000億元,即一年的政府開支。因此寬鬆政策料將某程度上收緊,惟需張弛有道。這些措施始終不能長期、大規模寬鬆。經濟數據雖有好轉的跡象,但現階段未完全復元,如何一方面將寬鬆政策收緊,同時令經濟較為穩固的苗頭持續,政府需深思熟慮。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9
好正
17
心心眼
1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