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勢拓展大灣區教育合作
蓄勢拓展大灣區教育合作

新冠疫情爆發兩年多特別是第五波以來,由於長時間未能正常通關,即使是一水之隔,香港與廣東之間亦如咫尺天涯。但是兩地社會政治,經濟民生,文化教育的來往以及合作並未中斷,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實現「進行時」,持續蓄勢拓展疫後大灣區合作疆域。

據香港《鏡報》4月號報道,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牽頭創辦的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已籌備就緒,將於九月正式開學,秉承香港教育理念,為港人子女及其他非內地籍子女提供優質教育。雖然只是一間12年制學校,但其社會意義重大。它不是一個產業,而是一項長遠的靈魂工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唯教育為本。梁振英亦撰文提倡「香港根、中國心、世界觀」,指出近年不少海外的華人華僑都希望能將子女送到香港或中國內地上大學,但由於居住地和香港的學制不同等原因,遇到了一定的困難。

培養家國情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教育接力。《鏡報》月刊執行社長徐新英感而言之: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讓海外華僑華人的第三、四代,看到學習中文的意義、作用和樂趣。這種文化對海外華僑華人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這些年來,已有數十萬港人在大灣區生活工作,自己進修增值或子女就學乃當務之急,一是就地報讀,一是回港完成。然而由於種種客觀條件,兩地教育合作仍有不少困難障礙需要排除。事實上,香港與內地在教育合作方面自回歸以來踏上新台階,在合作辦學、學生交流、科研合作、職業專才教育等範疇取得一些進展。特區政府支持本港專上院校在大灣區辦學,發揮香港高教界的特點及國際化的優勢。這不單有助把大灣區打造成國際化教育基地,也為粵港兩地的學生開拓更多協同創新的機遇。

大灣區城市群除了經濟上表現亮眼外,高等教育方面的實力也非常雄厚。隨著大灣區內高等教育資源的不斷盤活以及新高校的不斷崛起,這裏將成為內地高等教育的「高地」。廣州底厚勢強,香港少而精幹,澳門迎頭趕上,深圳是「新增長點」。

合作前景後勁十足,繼浸大與北師大於珠海合辦聯合國際學院,以及中大與深大合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之後,科大也會在廣州市南沙區開設分校。港府與廣東省在疫情前已簽署教育框架合作意向書,今後重要的是落實共同推動粵港資歷框架合作、探索建立大灣區各級各類教育與培訓學分互認機制,以及推動大灣區人才交流。

大灣區教育合作是個熱門話題。百年前福建華僑陳嘉庚傾囊回家鄉創辦了廈門大學,被毛澤東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為後人樹立了楷模。我們希望今後可以見到更多兩地合作創辦的學校,不僅小學,中學,還有專科和大學等院校。同時,開展教學和科研一體化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打造經濟新增長極,提高科創和金融創新水準。相信在香港融入國家「十四五」發展大局以及大灣區全方位合作上,新一屆特區政府必將以更大魄力推動合作互利共贏。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7
好正
1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

  • +85298****49
    +85298****49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 +85298****49
      +85298****49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 +85298****49
        +85298****49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