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重建:完善香港社會治理之路——任重道遠
疫後重建:完善香港社會治理之路——任重道遠

本文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鄧潔


年初預約了接種第三針新冠疫苗,當天按時到達,按照工作人員的指引在等候區等候,這時候我望了望周圍和我一起等待的人,其中有不少是長者,他們動作不那麼敏捷靈活,小心翼翼地把剛剛出示過的身份證件包好放進口袋,他們仔細聽著現場工作人員的指引,生怕自己漏掉什麼細節。不經讓人聯想到第五波疫情關於長者的種種新聞,心裡有些酸楚。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香港一直以高效、卓越、專業著稱,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香港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亞洲奇跡。然而一向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的小政府主義的香港,為何在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成就的同時,在應對新冠疫情時卻未能延續優異表現?這次疫情暴露出香港社會治理中的哪些短板?在後疫情時代,香港應該從哪些方面補齊短板、重新出發?筆者認為,香港在社會治理中有以下三個方面亟需加強:一、基層管理體系;二、長者照顧體系;及三、社會動員機制。

 

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是目前全球公認的防止疫情擴散的基本共識。「早發現」即盡快識別確診者,是整個環節中的第一步。早在 2021 年 1 月 23 日,政府便開始進行封區強檢,這是識別確診者的有效嘗試。但其實從這時候開始,香港基層管理體系薄弱的問題就已經初見矛頭,工作人員上門為住戶進行檢測時,會出現叩門無人應的情況,但憑工作人員掌握的資料,無法判斷出此屋是長期無人居住?或是原住戶已搬遷?還是故意無回應?或是其他各種情形。不掌握住戶基本信息,這為封區檢測的效果打了一定折扣。

 

今年3月,頻頻傳出「全民檢測」的風聲,對於檢測是按照區域劃分還是身份證號碼劃分還引起了各界的廣泛討論,如何能夠盡可能全面高效、安全可靠、不漏一人的完成檢測,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但此事因錯過檢測最佳時機而最終擱置,但其中也同樣凸顯出了香港社會基層管理存在的漏洞。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後期,內地的社區管理體系便日趨成熟,社區扮演著分級管理、綜合協調等重要作用。完備的社區管理體系為內地疫情防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內地部分省區也曾在短期內爆發疫情,但依託社區體系,能夠在「全民檢測」和「封控管理」時,最大限度做到不漏人。各省市人員在流動時,當地社區也能做到及時對接,掌握人員流動情況,做好疫情風險把控。香港亦可探索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社區管理模式,構建社區管理體系,在最大限度保障人員流動自由,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對各區域內的居民有基本了解,在遇到諸如疫情等突發狀況時,能夠及時喚醒和啟動社區管理體系,更加高效地為市民提供相應服務和幫助。

 

香港作為全球人均壽命最高的城市,在這次疫情中卻未能很好地保障長者的生命健康。數據顯示,本港第五波疫情下,85.8% 的住院病例和 95.8% 的死亡病例都來自於 60 歲及以上的長者,疫情爆發期,頻頻出現長者情況垂危,卻需要等待救護車 10 個小時以上的情況,很多長者沒能撐到救護車趕到,所以常出現「黑箱車快過白箱車」的情況,十分令人痛心,如此高的確診率和死亡率也讓社會再次關注到長者的生存環境。依據現行法例規定院舍最低人均居住面積僅 70 平 方呎,加上疫情爆發期,醫院床位有限,輕症長者被送回安老院,這導致安老院頻頻失守,大批長者染疫甚至去世。安老服務業內人士表示,不少私營安老院位於私人樓宇內,部分院址由結業的酒樓、戲院以至幼稚園改建,這些場所的原本設計並非居住用途,加上面積局限,提升人均居住面積有難度,此外不少院舍租用私人物業,租約期短,更面對業主加租的壓力,令院舍營運者難有長遠規劃。

 

根據香港的人口結構分佈,65 歲及以上老人約佔總人口的兩成,且老齡人口的增長速度正不斷加快,現時入住私營安老院的平均輪候時間為 11 個月左右,入住資助安老院的平均輪候時間更長達 36 個月。目前香港正面臨安老院數量遠低於需求量、缺乏長者護理人員等棘手問題。因此,政府在規劃用地時亦應充分考慮到長者的需求,在為土地拆墻鬆綁的同時,為興建安老院劃撥相應土地,並積極培養和引進護理人員,以及發揮本港的創科優勢,善用科技提升長者照顧效率,減輕護理人員的壓力。

 

為盡力支持和推動經濟發展,香港長期奉行小政府配合下、市場主導的模式。在社會正常運行的時期,此種模式可以較好地激發市場活力,能夠給予社會更大的自主權,給予個人更大的自由度,但遇到突發狀況,尤其是新冠疫情這樣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種模式便會暴露出社會動員和協調組織能力不足的問題。由於 Omicron 的傳染率遠高於早期病毒變體,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初期,確診人數每人呈現幾何式增長,醫療系統一度陷入崩潰,確診者只能自行居家隔離,獨居確診人士只能依靠親友送來的食物和藥物度過隔離期,情況一度非常混亂。幸而中央緊急組織召開疫情防控協調會議,在防疫物資、基礎設施建設、生活必需品供給、醫療團隊等方面給予香港全力支持。

 

在疫情防控協調會後,逐漸形成樂「中央鼎力支持、特區政府全力行動、社會各界通力配合」的抗疫機制。香港各界紛紛貢獻所長,援助抗疫所需。有商界人士提供酒店客房做隔離用途、無償借出土地供政府興建方艙醫院、為疫情下需要上網課的學生提供免費數據流量卡,有醫學界人士開設線上免費健康咨詢服務,社會各界紛紛捐款捐物,支援低收入家庭、長者、兒童等各個群體。中央向香港援助了大量防疫抗疫物資,如何高效有序的派發給全港市民,是對香港政府團隊的一次考驗。本次防疫服務包的包裝和派發工作,公務員團隊、立法會議員、各同鄉社團、義工團體等紛紛參與其中,出色完成任務。就像 2020 年 9 月,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香港進行了為期14 日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共有 178 萬人登記參加,該次活動的順利舉行,也為香港日後社區檢測中心的運營提供了參考模式和寶貴經驗。此次防疫服務包的派發工作,亦是一次社會動員、協調統籌的寶貴經驗,管治團隊應及時總結經驗,形成機制,在突發事件來臨時,可以有規可循,做到高效能動、統籌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形成合力。

 

疫情是對全球政府管治能力的一次考驗,只有本著生命至上的第一原則、尊重科學的嚴謹態度,才能走出符合本地情況的高效防疫之路。每一個疫情平穩期都是在為生命爭取時間,在這段時間裡,疫苗接種率有沒有提高? ICU 的數量有沒有增加?隔離病房的數量能不能滿足需求?藥物和疫苗的供應是否充足?市民的科學防疫意識有沒有增強?社會各界能否形成有效合力?這些都是這場疫情考試的必答題。

 

這次疫情所檢驗出的社會治理方面的問題,如果不及時總結經驗,放任不管,只會為下一次危機埋下隱患。用後疫情時代的角度思考和看待問題,總結經驗,用發展的眼光進行疫後重建,才能掌握主動權。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停滯不前也是倒退。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5
好正
9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

  • +85298****49
    +85298****49
    1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 +85298****49
      +85298****49
      1年前
      0 回應 檢舉
      Excellent
      • +85290****11
        +85290****11
        1年前
        0 回應 檢舉
        疫後重建, 治瘟,治黑, 治灰, 改革政府架構和用人量能力作標準。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