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劍橋聯合醫務中心創辦人黃卓健
社會上近日都有討論,第五波新冠疫情下,香港白白失去五千名長者性命的責任問題。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教授直指,社會福利署難辭其咎;也有人又歸咎於政府宣傳不足,又有部分政府部門稱因家屬拒絕為長者安排接種等。作為一個資深的創業者,希望以一個客觀的角度分析箇中因由,及社會反思。
家屬反對:
1. 老人院多數是長者臨終的地方,有家屬擔心接種後長者遇上身體不適,責任歸咎於決定者身上。由於上一代的長者(75 歲以上),他們兒女較多,5、6 名子女的家庭司空見慣,很難為接種疫苗獲得共識。
老人院員工的誤解:
1. 認為接種疫苗會增加長者的副作用,例如發燒,增加在老人院內照顧的工作量。
2. 過往曾有少部分極之體弱長者會因副作用而引發其他併發症入院,疫情未來到之前,未見到疫苗發揮作用,卻先見到對營運的影響。疫情來到之後,才發現疫苗可以減低長者的死亡率及財政上損失。
3. 老人院認為外展醫護團隊到達不同爆疫院舍協助接種疫苗,是其中一樣增加院友感染風險的原因,所以部分老人院禁止接種隊進入。
文件手續繁瑣:
1. 計劃開始初期,院友要接種新冠疫苗,家屬必須要到院舍簽署同意書。但由於疫情關係,很多院舍亦關閉探訪,導致未能簽署有關文件。
2. 起初計劃要求安老院舍長者接種的三劑疫苗,每一劑都要填寫一份同意書,實在令人費解。
政策不時更改:
1. 不時更改接種疫苗的規定,例如第一針與第二針疫苗相隔時間,或未接種者不能入住院舍等,令不時有新的長者加入接種名單。因此,理論上接種隊要日日到訪老人院,為每天新加入的長者接種,把醫護資源分散,令接種隊疲於奔命。政府實應早日訂立明確日期,從嚴不從寬。
資訊混亂:
1. 政府不同部門,對家屬及長者是否需先簽署同意書才接種新冠疫苗一事有分歧,令醫療團隊無所適從。
2. 計劃初期,老人院內出現新冠病患者,有訊息提及不可到有疫症出現的老人院協助接種,以免疫情散播,導致拖慢接種程序。
接種隊經驗:
1. 部分承接到院舍接種的醫療團隊,本身從沒有到訪老人院的經驗,不了解院舍實際運作,亦不知道過往老人院的接種程序。有部分更嘗試在老人院內進行醫健通查核及登記工作,增加逗留時間及感染風險。這些工作應該在到達院舍前在安全的環境內完成,加快接種程序。
招標機制:
1. 政府及社會,一向對既有的招標機制引以為傲,因制度可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疫情出現後,由於事情緊急,很多事情也特事特辦,很多工作也被內定的服務商承辦,他們做到疲於奔命,生意多到應接不暇。
2. 今次老人院接種計劃,大部分是由局方主動邀請以往一貫合作的承辦商提供服務。大型承辦商雖然明白到接種的困難,但由於疫情期間,大部分生意都是由政府委派,所以就算計劃未能做到最理想接種時間,但亦不敢推卻政府的項目委派。
3. 為老人院院友接種是需要「揼石仔」,一針一針去做。需要最少一個醫生,做幾個月,東奔西走,才可為2000-3000人 提供接種服務,還要與院舍逐間逐間聯絡;相比起由政府委派的其他疫苗接種項目社區中心或地區檢測,有政府協助幫手預約,一個醫生,一日已經可以打到3000針,三個月可以打30 萬針。所以有部分醫療機構會考慮實際營運的情況而優先調配資源集中處理大型項目,而忽略了院舍等小型的接種項目計劃。
計劃中期,政府已實施的改善措施:
1. 加派專車接送各承辦商,到院舍為各院友接種;
2. 刪減接種的登記程序,不需要再填寫任何表格;
3. 由以往只容許醫生為院友接種,已放寬至護士都可協助接種;
4. 澄清染疫院舍,醫護人員都可到訪為長者接種;
5. 加派不同檢測及抗疫物資予各醫療機構等。
原圖:政府新聞網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waifadilaway@gmail.com
3年前+85298****49
3年前+85298****49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