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趨利避害 須棄「市場萬歲」
融合趨利避害 須棄「市場萬歲」

有見擾攘多時的嬰兒奶粉荒,政府祭出十辣招,打擊日益猖獗的跨境水貨活動,確保本地媽媽買到奶粉。

今次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市場失衡下的最新一項緊急補救措施。行政長官指政府近期接連推出雙非孕婦零配額、樓宇買家印花稅、港人港地、停止深圳非戶籍居民一簽多行等一系列措施,都是要在容易引起短缺的環節上,優先照顧港人的需要。

歐澳紐推限售 杜絕奶粉兵團

自震驚全國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在2008年曝光後,信心危機至今仍未能完全平復,內地奶粉質量問題揮之不去,亦令外國奶粉有價有市。隨着內地民眾的消費能力提升,水貨客「螞蟻搬家」的足跡開始遍布各國,一再引發震撼。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德國《圖片報》上月便以「中國嬰兒喝光了德國牛奶」作為頭版標題,大篇幅報道內地民眾在當地的搶奶粉行動。而荷蘭和澳紐等奶粉主要生產國,亦慌忙訂出針對中國搶奶粉兵團的史上最強限售令。


新西蘭貿易部長格羅澤強調要打擊在超市大量購買奶粉出口中國的情況,以免影響新西蘭商品聲譽,但亦補充說:「新西蘭的奶類製品能夠滿足中國市場,但奶粉一定要合法出口。」清楚點出問題的兩大癥結,第一是供求失衡,第二是市場失控,兩者並且形成滾雪球效應,人為地製造社會恐慌。

從歐澳紐到港澳,問題愈趨激化。其中,澳門由於人口較少、反對力量亦較薄弱,因而可以單純依憑行政手段去確保澳門媽媽有足夠的奶粉供應,亦可容讓水貨活動,以致整個市場機制不受太大干預,實現雙贏。至於香港,弱勢管治亦無阻政府的果敢決斷,在跨部門會議後訂出雷霆「十辣招」,在內地當局的配合打擊下,奶粉荒得以戛然而止。

內地客搶購奶粉、水貨客「淪陷」火車站、跨境學童「霸佔」北區學位,都是跨境人流大增、兩地活動益趨頻繁所帶來的「副作用」,直接損害不少香港市民的切身利益,甚至觸發連串社會問題。

「大市場」副作用 終釀水貨失控

坦白說,好事變成壞事,這一切都是政府過往不作為的後果,政府今天強調港人需要優先照顧,只是市場失控後的最後保障,問題的核心在於政府一直迷信「市場萬歲」,堅持「小政府,大市場」,未有因應市場變化而及早回應,最終出現全面失衡、失控的局面。須強調,水貨活動無罪亦無需根除,錯就只在於過往政府長期對市場變化不知不聞不理。

水貨絕非違禁品,其正式名稱是「平行進口貨品」或「平行輸入貨品」,都屬原裝正牌,只是不經總代理或其他授權代理入口,為消費者提供較「行貨」便宜的貨品或其他更多的消費選擇。因此水貨活動是合法的經濟活動,亦屬市場機制的必然補充,不能禁絕,更不能污名化。今天的問題,根源不在水貨活動,而在於市場機制已失去主導功能,更在於政府從未就市場變化而作出適當的管理。

自開放自由行開始,香港與內地的消費市場已邁向全面結合,香港不再是700萬人消費市場,而是面向13億人龐大市場,遠超原有市場容納量和調適量,故出現名牌連鎖店「趕絕」本地小商戶,水貨活動變擾民活動的異象。

莫處處設限 迎13億人市場

要治本清源,就是政府從「市場萬歲」的迷思中清醒,履行適度有為的管治責任,從市場管理着手,全面審視市場範疇擴大可能衍生的新問題,前瞻性作出籌劃因應。

坦白說,港人需要應照顧,但粵港融合不能污衊,香港的「兩制」優勢,就在於現階段仍可較內地優勝。今天,面對市場融合出現的失衡,要做的不是處處設限,凡是說不,而是加強與內地當局合作,做大「市場大餅」,透過研擬兩地人流、物流、錢流融合可能出現新的變數,制定可行的解決方案,完善自由行的安排和配套設施,讓好事成為永續的美事,成為推動兩地共贏的新火車頭。

香港奉行自由市場,政府不應動輒干預,但面對內地龐大市場,若仍不主動回應,自覺調整,一而再地以無力承受供應壓力而「落閘」設限,則永遠只停留在700萬人口的市場水平,無法迎接13億人口的市場榮景。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