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建三跑 香港會失去競爭力
不建三跑 香港會失去競爭力

作者為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

過去十年,香港國際機場的客、貨運量平均每年增長百分之八和及百分之五。飛機起降量上升近六成五至去年的三十九萬一千架次。目前香港每日有約一千一百航班往來全球(包括內地)約一百八十個地點,令香港躋身國際及區域航空樞紐之一,對貿易、物流和旅遊業的發展起莫大作用。

現時雙跑道系統的實際最高容量為每小時六十八架次,若空中交通持續增長,機場在未來兩年內便會達至飽和。區域內其他國際機場,特別是新加坡、韓國和上海,以及珠三角的廣州和深圳等,均在積極進行擴建。面對競爭,香港若不欲放棄得來不易的航空樞紐地位,削弱整體經濟競爭力,便得早日興建第三跑道。

冀成全球最環保機場之一

所以,建「三跑」已逼在眉睫,不是「應否」(whether)和「何時」(when)的問題,而是「如何」(how)的問題。

機管局去年已完成法定的環境影響評估(環評),涵蓋十二個範疇,計有飛機噪音、空氣質素、海洋生態、對公眾的健康影響等。就公眾和環境諮詢委員會的關注和意見,機管局在環評報告內已承諾推行二百五十項緩解和改善措施,當中包括設立香港歷來規模最大、面積達二千四百公頃的海岸公園,以及斥資推行海洋生態保育計畫。

環境保護署署長在去年十一月就「三跑」計畫發出有條件的環境許可證。機管局全面採納有關的附帶條件,會做好「邊建設、邊保育」,以期將香港國際機場發展成為全球最環保機場之一。

財務安排方面,機管局提出以「共同承擔」為原則的自資方案,以三跑道於二○二三年完工計,估算建造成本(按付款日價格)約為一千四百一十五億元。融資來源為:(一)憑藉機管局超卓的AAA信貸評級,向市場舉債;(二)保留未來十年的溢利盈餘,不派發股息;(三)把現時向航空公司徵收的費用,調整回復至二千年之前的水平,將來按通脹調整;(四)向離港的海外和本地(除過境客)旅客徵收機場建設費。

機管局應增加舉債額

政府支持「共同承擔」的融資方式。向巿場籌集資金,巿場自會審慎評估有關擴建方案的商業可行性。至於徵收機場建設費作為機場擴建的集資方法,在海外及內地也有使用。不過,我們認為,機管局應增大舉債額,使能將機場建設費定於較低水平。而在釐定對航空公司收費時,應考慮如何促使善用現有機場設施,包括鼓勵航空公司多些使用廣體飛機。

一個機場在國際安全標準下可處理多少航空交通量,取決於空域的範圍和管理效能。自二○○○年代起,香港和周邊珠三角地區的空域交通迅速擴張,成為全中國最繁忙的空域區之一。為了優化珠三角空域的使用和管理,國家民航局、香港民航處及澳門民航局在二○○四年組成三方工作組,於二○○七年共同制訂了《珠江三角空中交通管理規劃與實施方案》(二○○七年方案),同意藉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程序,善用珠三角空域資源;並在二○二○年前分階段落實各項優化措施。機管局提出三跑道系統可達至每小時一百零二架次飛機升降量(即每年六十二萬架次)的容量目標,便是基於二○○七年方案。這方案亦已考慮了廣州將有五條跑道及深圳會有三條跑道。

民航處一直與內地空管當局聯繫,以推展落實二○○七年方案,其中有一些措施經已實施。中央有關部委(包括國家民航局)一向支持香港發展三跑道系統,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我們會繼續與國家民航局就落實二○○七年方案進一步商討技術細節,以妥善照顧各方的需要,達致互利共贏。

因應政府的意見,機管局會檢視其財務安排建議和設計方案,作出所需調整,制定適當的規劃應變措施,做好成本控制,以確保三跑道系統融資方法公平合理,合乎經濟效益、資本投資得當。

雙跑道總容量將飽和

有反對三跑道計畫的人士引述一九九二年一份為臨時機場管理局擬備的《新機場總綱規劃》報告,認為在雙跑道系統下,仍可把現時每小時六十八架次的最高容量增至八十六架次。有關意見乃基於錯誤的理解。當年報告提出新機場雙跑道總容量,視乎不同的條件和制約,可達至由每小時五十二至八十六不等的架次;但報告總結也清楚指出,因受到周邊大嶼山的高山阻礙,要達到較高容量,並不可能符合國際民航組織有關飛行程序的標準,既不安全也不切實際。(詳見運輸及房屋局網頁 www.thb.gov.hk「三跑道系統——常見問題解答」)民航處在一九九四年委託顧問已確認,雙跑道系統的最高容量不多於每小時六十三架次。二○○八年,英國的國家航空交通服務公司於全面檢視香港國際機場的容量後總結,若實施一系列改善措施,再加上最新的航空交通管制技術,雙跑道系統最高容量可增至每小時六十八架次。這就是目前的情況,就算擴建客貨運設施,也無法消除雙跑道總容量的樽頸。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5年3月20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