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遊民」成為90後之日常
當「遊民」成為90後之日常

由華裔女導演趙婷執導的電影《浪迹天地》在奧斯卡等重量級影展橫掃多個獎項,故事講述美國經濟衰退下,一名剛喪偶又失業的工廠女工,窮得只有一輛小貨車到處流浪打散工為生,在路上遇到很多跟她一樣居無定所的「遊民」,這種落泊人生不是戲劇才有,在香港也有真實個案。近日,在社交媒體流傳一段視頻,一名香港九十後青年睡在貨車「浪迹將軍澳」近三年的故事,在不同光譜的朋友圈引起一番熱議。


青年睡貨車「浪迹」近三年


這個真實故事的主人翁是,三十歲的Mr Wick(化名),因家庭矛盾,自己搬了出來,但在這個連劏房都要動輒每月六、七千元租金的社會,當一個職業貨車司機的他,寧願省點錢,以貨車為家,每天瑟縮在貨車車頭座位上睡覺,洗漱沖身到公廁解決,衣服拿到自助洗衣店洗,浪迹於天地,成為「遊民」一族。Mr. Wick直言當時不敢想結婚之事,自己總不能帶着老婆一齊去睡貨車!他認為香港的房屋問題部分是因為「炒樓文化」,他說:上一代炒樓,連這一代的「配額」都炒了。當然,「房屋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的」,但香港的房屋問題豈止是個別小炒家的問題呢?


大家都清楚,掌握及能夠釋放香港最大土地庫存的只有兩大「集團」,一是政府,另一是地產商。前者更有公權力依法改變土地用途,後者手上的新界土地庫存據報已過千公頃,可以興建數以十萬計的單位,約二十個彩虹邨甚或太古城。


近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提出在大欖郊野公園邊陲土地興建居屋及低密度長者住宿單位,相信徵用土地只需七十公頃,不足郊野公園總面積的0.2%,就可以興建25000單位,但由選址、價錢、郊野公園問題到覓地建屋的方針都被人攻訐一番。筆者的看法十分簡單,論價錢,不用收地賠償、不牟利,以六千元一呎把居屋售予香港市民,合理而且可負擔;論選址,一塊鄰近行車隧道以至港鐵站的土地,何其罕有;論郊野公園,筆者認為在平衡好生態的前提下,市民尤其是基層市民的居住需求,必須重視;論「多管齊下」,如果還有人認為利用單一或個別土地選項就能解決房屋問題,不是轉移視綫就是太天真!


沒有「慢慢揀」「慢慢做」的空間


雖然兩年多前的「土地大辯論」上,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並非「被選中」的土地選項,但時移勢易,香港根本沒有「慢慢揀」、「慢慢做」的空間。至於開發棕地,筆者亦舉腳贊成,而以棕地種類計,最多的棕地是閒置及荒廢的農地,地產商庫存最多。政府可以同時執行不同的覓地方案,大家要求的不止是香港市民「有得住」,而且是可以「住好啲」、「住大啲」,而充足的土地供應就是先決條件。


有九十後朋友說,「遊民」豈止Mr Wick,因業主加租而「浪迹」於劏房之間的也大有人在,甚至年輕專業人士、小中產也不例外。有青年朋友說,以前爸媽跟孩子說努力讀書,他日長大就會有「屋仔、車仔、老婆仔、阿女阿仔」,長大後發覺,有一個體面的「屋仔」,原來是那麼遙不可及!經歷過去兩年的社會動盪及疫症煎熬,香港房屋問題和貧富懸殊問題更趨尖銳,當「遊民」成為基層、小中產和90後之日常,他們會對未來擁有美好生活抱有希望嗎?會不對這個社會抱怨嗎?


原圖:大公報、新華社、HKFeel影片截圖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3
好正
0
心心眼
1
好好笑
4
令人傷心
4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