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非本地醫生 落實一校一醫護
引入非本地醫生 落實一校一醫護

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按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礙於公立醫院人手長期不足,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上周刊憲,下月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下稱條例),從一般市民望能獲得更普及,不需長期翹首以待的醫療服務看,其實,何止公家醫院缺醫生人手?私家醫療系統,同樣是缺乏醫生加入,否則,市民大眾依然是捱貴醫!另外,教育現場角度看生命教育的多元價值看,在在都應贊成《條例》的修訂。對修訂的過程及推展,亦十分盼望加速開展,而並非拖拖拉拉。


醫生比例不及英美加日星


光看食物及衞生局公布的資料,直至2020年止,全港欠缺醫生1070人,至2040年將欠缺1949人,而現時專科門診的平均時間,輪候可就醫的時間將長達133個星期(約33個月),從這些簡要的統計數據看,很明顯,香港的未來醫療服務難達先進地方的優質水平,苦了具愛心的醫生,害了候醫的病人。以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角度看,若然繼續以「一醫生難求」而自負自傲、感覺良好的話,明顯是醫療規劃跟不上形勢的改變,亦未能以病人的福祉為首要考慮,大家有責。從香港每千人可享有2名醫生看,這與新加坡、日本、美國、加拿大以及今日搶奪香港人移居的英國比較,香港都是敬陪末席!


任何專業的群體,若執意自身利益的維護,維護的理由最充分的「理據」就是政治陰謀當頭,於是「提出的建議是為引入內地醫生鋪路」,但實情是,過往長久以來,內地與台灣返港的醫科畢業生,若然通過艱難險峻的考試,都可成為執業醫生,倒是英殖年代,英聯邦國家醫科專業的,絕大部分都可免試在香港成為註冊西醫,如今,《條例》修訂,由特別註冊委員會組成,審批非本地受訓畢業、屬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醫生,其畢業院校要在世界前列,又要公平地、科學性的包含內地及台灣位列前列的醫學院,具備這些非本地的醫生,方能被考慮准予在香港行醫,且又局限在指定的公營機構「行醫」,這還不夠嚴厲嗎?


但是,有香港醫生代表卻仍然力指這些世界前列的醫科畢業生,重研究輕實踐,引入對香港醫療質素並不有利,實情又是這樣嗎?筆者作為香港市民,只能奉勸提出相關「理論」的醫生,要提升香港醫療水平,專業的醫生只能自強不息,幫助病人為本,而不是夜郎自大!筆者倒是擔心,該嚴厲的《條例》修訂,會讓有志返港行醫服務的醫生望而卻步。事實上,已有病人組織的代表公開表示擔憂,只限永久居民身份的非本地醫科畢業生申請,計劃吸引力不大。


回到學校教育現場,筆者在此欄早有提及,學生衣食足奇難雜症多,香港教育條例賦予專業教師在校,是與學生教學互動育人,不懂判病症輕重、施藥,乃至最極端每校偶有發生、須緊急救人事故,加之,近年林林總總的病毒來勢洶洶,一波接一波,在保障學童健康、防患未然、着實抓緊挽救生命黃金時段,以及從社會長遠投資計量,節省長遠醫療成本看,一校一醫護都應在全港學校實現。


歷屆的特區政府任內,筆者及所屬的教育團體不斷發文並公開爭取落實「一校一醫護」。惟「哪來這麼多醫生及護士」的一句話,政府及民間社會都未有積極回應,學校前線同工,就只能望缺醫護狀況而興嘆,但實情卻是澳門及台灣的學校,大、中、小學乃至幼稚園很多都有駐校醫護的設立,成為學校教育其中一個安全保障的支援系統。


增加培訓 引入人才


由2003年的沙士侵襲到現今的新冠狀病毒肆虐,學校局部至準備全面復課都是戰戰兢兢,若然檢測乃至接種疫苗,能有在校醫護紓困,情況又會如何?再要補充,從香港整體大局出發,引入非本地醫生是必須並且急切的話,護士的需要同樣應該是政府施政的重要考量,並要付諸行動,眾所周知,香港公立醫院醫生的工作量,以及輪班制度早已是超負荷。同一醫院下,護士幫助醫生及服務病人的多元工作,愈專業的,壓力愈是千斤重!


放寬香港醫護培訓的修讀名額,加速引入非本地醫護的人才進入國際城市的香港,是當務之急。最後以「引入非本地醫生,落實一校一醫護」作結。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1年5月29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4
好正
1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2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