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棕地」 願得廣廈千萬間
釋放「棕地」 願得廣廈千萬間

香港人的置業夢,什麼時候可以圓?在12度低溫下,冷雨紛紛,長長的人龍仍冒著寒風排隊申請居屋的場面,在截龍前排到隊尾的香港人更高呼「好好彩」。如此景象,外國人視之壯觀,自己人望之心痛,願得廣廈千萬間可說是香港人最殷切願望。四萬餘份「白表」申請書,佔了整體申請的九成多,意味著每40多個申請人爭一個單位,香港何時能從「地少人多」的御用形容詞之中得到釋放?

全球人地不均

作為佔了全球約一半人口以上的亞洲,香港的情況可說深切的反映了亞洲城市的高密集擠迫問題。人口分布是不均衡的,這個現象放諸全球亦是如此。科學家指出,地球上有71%是水面,29%是陸地,在全地球29%的陸地之中,有90%的人口居住在10%的陸地上。據了解,在香港1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約只有約四分之一的土地(約300平方公里)已完成開發,而郊野公園和新界鄉村用地等全港綠化覆蓋率其實並不低,共約有67%。香港人求屋若渴,若再不開發更多建屋用地,香港人的置業夢就會變得更加遙遙無期。

城市是建築的容器,建築盛載生活,香港高速的城市節奏展現另類的建築需要。香港的公共屋邨,就是在狹窄的土地上磨合適應而生的建築。香港的公屋設計和建造可以追溯至1950年代,香港大規模進行屋邨建設的同時,類似的公屋建設也在歐洲的城市和部分美國城市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靈活利用空間來容納生活,早是香港人的建屋用地之必要考慮。

港人求屋若渴

香港是一個典型的高密度緊湊城市(COMPACT CITY),在殖民地時代,只要有用地需要,私人和政府都可填海,所填之處遍及香港島、九龍、新界的海邊。回歸以後,在土地稀缺、經濟緊絀、人口壓力和公費問責等特殊的背景下,香港正面對城市轉型,舊功能與新功能之間必需作出取捨。據專家指出,香港有超過30%的居民住在公屋,近20%的居民住在政府補貼的居屋。公屋的興建顯示了政府對改善市民居住條件的決心。

香港一直沿著高密度和高品質的方向發展至今,如果今屆政府真的是一如近日報道所言有意探討釋放數百公頃「棕地」,即已破壞或荒廢的農地及工業用地,將之變為住宅用地,以求解決民生當前需要,也稱得上是急民之所急,是作為一個負責任政府所應有的決定。

原圖:speakou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