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套法」扭曲施政報告 4大盲點
「圈套法」扭曲施政報告 4大盲點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近年部分傳媒報道施政報告時,傾向使用「圈套法」:刻意把洋洋灑灑數萬字的內容,單純「套」在一個影響範圍細的敏感點,再透過煽動港人對內地的不滿情緒,繼而否定全份報告--至於今年「圈套」,則落在鼓勵青年北上大灣區的就業和創業計劃的頭上。


同樣手法,屢見不鮮。經典例子有2016年的施政報告建議「引入100名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學生到港留學」,宣布當天即被有心煽動的傳媒「圈」中:由於「一帶一路」乃中央重點項目,於是很快便被「套」進反中情緒,甚至被扭曲成為「香港要引入更多內地生」的錯誤信息--當然,更值得留意的問題,在於名額實際上只得100人,而且交流生會被平均分配到各間院校,對學校影響有限,根本就是不合比例的反應和反感。


事實上,施政報告提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之名額,只得2,000人,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目標亦不到200家初創公司--也就是說,特區政府仍在小試牛刀階段,犯不着全城起哄。可是隨着去年社會動亂至今年疫情期間,假新聞浪潮持續擴散,有關青年北上大灣區的胡言亂語,又再成功煽惑群眾,陷入以下思考盲點:


選工作有自由 不會被迫到大灣區


盲點一:為甚麼政府要拿錢「迫」年輕人去大灣區,送走人才?


這個說法連基本概念也搞錯了--任何人(年輕與否)均有選擇工作的自由,實際上絕不可能「被迫」或「被送」到大灣區就業。鼓勵就業計劃的目標受眾,一般只有兩類:第一,本來就有意前往大灣區闖一番事業的青年,但礙於內地的薪金水平較香港為低,故未能成事;第二,在港發展不順遂或找不到理想工種,希望到大灣區覓新機的年輕人。


今次施政報告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目標是為上述第一類人降低進入大灣區的就業門檻,同時能為第二類人提供更多工作選項--當然,此中先決條件,是這兩類人本身就有北上大灣區的意願,因此他們是「想走」而非被「送走」,完全不存在所謂「被迫」。


盲點二:為甚麼不資助青年到其他地區就業或創業?又為何不設法令他們留港發展?


大灣區應該是當下全球唯一能夠集合11個地區結盟,並認真協助年輕人就業和創業的地區--畢竟全球不少地區現時正苦惱如何應付當地冬季流感疊加新冠疫情,試問當一個地區正處於水深火熱當中,而失業率亦不斷攀升,還有甚麼誘因招呼沒有經驗的香港年輕人?


流感新冠困各地 無誘因引入港青


至於指政府「不設法令青年留港發展」的說法則更無稽:勞工處於9月已進一步改良實施已久的展翅青見計劃,增加新一期「就業.起動」項目的名額,又提高參與計劃的非政府機構之資助,調升學員的實習訓練津貼,以及與僱主合作辦主題式招聘日(計劃持續了約20年,不可能無效果,否則早就草草收場);此外,還有5年前的「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亦正在優化--以上全部皆是因應本港經濟需要而設立的針對性支援就業計劃。若然年輕人不喜歡這些工種,便惟有看看大灣區有否機會。


盲點三:在大灣區不能登入Facebook,年輕人怎可能願意去?


這個所謂「解釋」,背後主要目的往往是藉此批評內地有相當程度的網絡監控,但卻罔顧現實:但凡疫情前常到深圳玩樂的香港人,都知道要繼續透過Whatsapp、Facebook等應用程式跟香港的朋友聯繫,根本不成問題:只要購買網絡通行SIM卡,其實連「翻牆」的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也不用,因為電話卡自動接駁香港伺服器上網,繞過內地防火牆,因此能以合法方式插卡登入Instagram、WhatsApp、Facebook,簡易又方便。到大灣區工作的香港人,按自己需要選用合適的SIM卡,便可解決問題。


盲點四:年輕人不熟悉內地法律和制度,鼓勵到大灣區創業,豈非令港人血本無歸?


此乃心理學上典型的「歸因謬誤」(attribution bias):人類一般傾向把失敗的責任歸咎於外在因素,又往往認定成功的原因全屬自己功勞。然而不論甚麼地方,任何人若果連對當地法制也欠缺基本了解,便貿然到那裏創業,失敗是絕對可以預期的。


灣區市場不斷成熟 出路更多


無人說過到大灣區創業必定發達,只是一個約7,000萬人口而又不斷成熟的市場,必然機會較多。加上疫情之下,中國是目前世上唯一經濟已開始反彈的國家,而大灣區又是全國比較多消費者懂粵語的地區,故此相對適合想創業的香港人尋找更多出路罷了。殘酷的現實是,真正創業不是一個school project--想在「溫室環境下創業」的香港人,也許發牢騷或潑冷水之前,更應該先面對自己,然後才有能力面對大灣區。


去年德國《明鏡周刊》把大灣區的文化多元和區與區之間的經濟差異,跟歐盟連上一條平行綫,認為兩者可作比較,足見「心水清」的傳媒怎樣評估大灣區的潛力。我估計,擁有香港精神的人,反為最有興趣到大灣區冒險--難道香港的年輕人就只有放火和擲汽油彈的「勇武」,卻「害怕」到大灣區認真地工作或創業?實際上年輕一代也十分多元,而鼓勵就業名額就只有2,000個,仇共恐共者也犯不着那麼小器,容不下想建設香港那僅餘的希望之光吧?


常說「眼盲心不盲」,意思是縱使看不見,但仍然心裏感受得到。一些香港傳媒和市民面對「鼓勵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創業就業」的建議,卻是「眼不盲心盲」--明明大灣區充滿機遇顯而易見,香港亦近水樓台,相對少語言障礙,但心裏就是不服、不甘、不屑、不可一世,然後再以種種藉口自我安慰,這些人未出發已經注定觸礁,未進灣區已經身陷泥沼。


原文轉載自《經濟通》 2020年11月30日


原圖:中通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1
好正
3
心心眼
7
好好笑
2
令人傷心
3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