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本位不清 政爭紛擾難安
歷史本位不清 政爭紛擾難安

一年伊始,夜盡曙明。經歷政爭和佔中的顛簸折騰,三十萬人聚首街頭,期盼在維港煙火下送別「不快之年」,祈願新一年活得更好。然而,樹欲靜而風未息,街頭抗爭會否重現,除要視乎整體民情和反對陣營的盤算外,市民能否對香港的歷史本位、一國兩制定位有正確的認知,才是知所進退、正本清源,免除不必要政治幻想和政治紛擾的根本方向。

教育為社會發展之本,而一場佔領行動,令中史和國民教育成為社會的關注焦點。反思這場回歸以來規模最大、破壞最強的群眾運動,雖然以爭取「真普選」為號召,但當中的深層次原因,還在於作為佔領行動主力的年輕人,既對社會現況心存不滿,甚至抱持反叛心態,更對基本國情缺乏了解,並對一國兩制作出自以為是的天真理解。 

建國家觀念 優化課程

中史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國民教育,其情意培養、民族感情和準確定位,均為其他科目所不能取代。可惜,有立法會議員指近年報考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的考生人數逐年下跌,二○一五年只有六千三百二十九名考生報考,較二○一二年首屆人數銳減逾一千七百人,與二○一○年中學會考時多達二萬六千名考生相比則暴跌七成五,憂慮中史科面臨「亡科」。誠然,正如教育局所指,文憑試的選修科數目較中學會考少,不能直接比較,但如何優化和端正中史科,當屬教育界在「後佔中」時期的首要任務。

第一,歷史教育的缺失,導致新一代因不知歷史而對國家產生誤解甚至抗拒,造成新一代的歷史意識斷層,國家意識及認同感薄弱迷糊。最近竟然有兩名大學生出席英國會的「聽證會」,公開要求英國重新「執行」《南京條約》及《天津條約》,數典忘祖,令人遺憾!

第二,要讓學生建立國家觀念,單是升國旗、唱國歌等形式化活動顯然不足,必須通過學校教育和宣傳教育,並要加強與時事的聯繫,提高學生的切身關注和學習興趣,讓青少年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建立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第三,文憑試考生的選課,涉及升讀大學的「攻略」,故此不能以選考中史的人數作為驗證中史教育成效的指標,中學這個基礎學習時期才是關鍵,當局有需要全面檢視和優化相關的課程內容和教學安排,並要進一步加入適當的中國元素,防堵負面的「去中國化」思緒在學校擴散。

第四,「不知身在何方」,是部分年輕人的真實寫照。一國兩制既是香港的立足點,也是香港聯繫世界的踏板;因此,一國兩制「再啟蒙」,全面學習《基本法》,加強了解國情,讓青年學生在認識歷史、了解歷史的基礎上,培養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牢牢地把握與祖國命運相連,成為未來特區建設的棟梁之才,是反佔中時期的教育要務。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15年1月3日

原圖:skhlkyss.edu.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