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vs書的價值
即時新聞vs書的價值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新聞工作是否必然以快為先?快,固然不一定代表有質素,甚至有時因為貪快而報錯。然而快又是不是新聞製作最起碼要達到的標準?


因揭發水門事件聞名的《華盛頓郵報》編輯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新近出版《憤怒》(Rage)一書中最具爭議的內容,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在今年2月7日便在錄音中承認,COVID-19病毒較嚴重流感更為致命;而到了3月19日美國疫情已經失控時更表明,自己一直刻意把疫情說得沒那麼嚴重,以免引起公眾恐慌。


如此明目張膽隱瞞疫情,但特朗普團隊還是不認錯兼想反客為主:批評伍德沃德既然半年多前便知道真相,為什麼等到現在才發布新書,形容此乃有心打擊總統連任選情,並置人命於不顧而只求賣書賺錢的卑劣手段。


作為殿堂級新聞工作者,伍德沃德提出三點回應:第一,特朗普的話雖然有錄音為證,卻往往不能盡信,因此他所提及的事情全部需要反覆查證,而核實需時;第二,完成內容查核後,美國的疫情已十分嚴峻,當時所有媒體也在報道COVID-19死亡人數急劇攀升,毋須再揭露病毒致命;第三,時事不一定需要天天即時報道,有時以宏觀手法展現大圖畫,方能令受眾更了解當下狀況,尤其選舉臨近之時。


新聞界對伍德沃德以出書方式作「報道」有不少爭議──有人認為,若然他一早便把特朗普的錄音公諸於世,定能提升公眾對抗疫的警戒心,於是有機會減少確診與死亡個案;也有人認為,美國不論聯邦政府還是各個州政府,在應對傳染病方面根本從來就準備不足,且有醫療系統的結構性問題,在當日訊息混亂之下,再多幾篇伍德沃德的報道亦於事無補。反而一次過把共18次錄音訪問集結成書,以具深度的連續劇手法呈現這段慘痛日子,讀來更能汲取歷史教訓。


從方法學的角度,也有評論員和學者指出,正因為伍德沃德表明自己在撰寫新書而非「跑新聞」,所以總統和官員們才願意合作,透過重複接受訪問,記下今趟疫情較長時間的發展。故有輿論認為,若然不用這種方式,或許根本無法揭示特朗普某些私底下的想法,遑論可以透過錄音紀錄在案,因此認為伍德沃德的「慢工」既有實用價值,亦對歷史有所貢獻。


歷史沒有如果,逝去的生命也追不回來──77歲的伍德沃德多次解釋,自己從來沒有隱瞞或延遲通報任何有關公共衞生危機的資訊。


他18次訪問特朗普所得的疫情訊息,基本上官員們在此前的記者會一早說過,而新書旨在聚焦白宮處理疫情的手法,以突顯特朗普的誠信問題。


如今許多美國人仍只顧狠批伍德沃德延遲公布錄音,而忽略了更核心的問題在於總統一直刻意隱瞞疫情,難怪特朗普的連任呼聲仍然甚高。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9月15日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8
好正
4
心心眼
6
好好笑
4
令人傷心
5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