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廣播在疫情下反彈
公共廣播在疫情下反彈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香港電台須全面檢討其管理和管治架構,而英國的BBC本周二也須到國會接受質詢,探討公共廣播的未來──重點?如何在網絡世界生存。

 

儘管英國受眾對傳媒的整體信任度在疫情期間持續下滑,然而根據路透新聞研究中心和牛津大學的分析,英國廣播公司仍是受眾最信任的新聞平台。另外市場佔有率方面,去年的估算是受眾整體收聽電台的時間總數當中,63%屬於BBC的節目,而電視方面亦佔收看總時數的31%──相比之下,BBC卻只佔受眾使用數碼媒體的總時數之1.5%,Facebook有14%,Google(包括搜尋器及其他服務,如谷歌地圖)則有22%。

 

執政保守黨一向都打算整治英國廣播公司,絕招是打算取消公共廣播長久以來可收取牌照費的安排。連在野工黨對英國廣播公司亦非常不滿,歸咎上次大選大敗,主要是因為其選舉報道極度偏頗,妖魔化時任工黨黨魁的郝爾彬,乃至批評BBC影響英國的民主程序。兩邊受壓,BBC仍可頂住壓力,全因優秀的疫情報道,仍獲受眾信任,不走嘩眾取寵嚇市民的路線。也有評論認為,不少地方的公共廣播服務在疫情期間發揮更大影響力,有穩定民心及協助抗疫之正面社會作用。

 

本港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客觀而言,多個私營傳媒在疫情期間收視有所提升,但香港電台卻因「驚方訊息」被反將一軍,除要因而面對往後全台上下被檢討的壓力,更令人遺憾的是未能像其他地方的公共廣播機構般,藉疫情來達致超越黨派的影響力,從而提升其公信力──且看政府的「同心抗疫」網站的資源中心之《電視資訊節目》部分,截至上周末,13個抗疫資訊節目中,竟無一來自香港電台!另外五十多條《專家意見短片》,亦只得約四分一來自港台。理論上,醫學或衞生專家往往傾向接受公營廣播機構訪問(因為不涉商業元素),但香港的情況卻不一樣,似乎私營傳媒在抗疫方面更為落力。

 

話雖如此,香港電台也並不是沒有與市場爭利,更經常收取額外資金拍攝節目,而且到頭來還不是協助政府宣傳?例如較為人熟悉的是幫消防處拍片,亦有製作職安健和吸煙與健康委員會的活動等等──這方面特區政府的政策有不少需要檢討的地方,最明顯的問題:為什麼要把製作節目的公帑,由一個政府部門(如消防處)交予另一個政府部門(即香港電台)?為什麼香港電台不能一視同仁地看待各個有需要的部門?還是香港電台只招呼和先優待願意付錢的部門?又為何整個特區政府的電視節目製作預算,不像政府廣告般由新聞處統籌,以提升協同效應?

 

須知道,香港電台的製作成本較商業傳媒要高很多,同一筆公帑交由私營機構製作節目的話,從衡工量值的角度而言必定較佳,且內容相信亦更有創意兼更貼近市場──畢竟香港電台傾向同一套製作手法不斷重複許多年,藉以提升recall rate。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0年6月16日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

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4
驚訝
1
唔係呀哇
2
超無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