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共享空間到共同合作
由共享空間到共同合作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筆者一直有份參與推動的某個以社會創新為本的「共享工作空間」,不經不覺已經營運了7年。

 

接棒的新生代管理層認為,今天香港各區共有過百間co-working space,與其繼續奮戰紅海鬥租金、鬥地點、鬥設備,不如聚焦近年來做得頗為成功的「跨界學習」(Tri-sector Learning)及「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培訓和諮詢生意,把業務進一步推往藍海。

 

看着多年來在那裏成長的社創企業羽翼漸長再搬走,七年之痕夾雜了許多歡笑和淚水,是故大夥兒難免有點不捨之情。

 

於是上周末他們決定把這些年的社企創辦人都找回來,辦個臨別秋波分享會,把眾人累積得來的經驗來個總結,看看可以為香港再做些什麼。

 

聽罷不少嘉賓分享,許多人少不免會困惑:在香港多處都被打得稀巴爛的今天,講求循序漸進的社會創新到底還有沒有市場?年輕一代當中尚有多少人還有這樣的耐性?年長一代對其他人的信任,又剩下多少?

 

不再「共」而在「享」

 

坦白說,當下香港部分聲稱自己屬於「共享工作空間」的地方,根本是個普普通通的共用open office,甚至是以劏房概念設計的辦公室罷了。

 

世界各地成功的co-working space,營運方面的關鍵從來都不放在「共」而是在「享」這一點:「共」主要是樓面設計,也就是關乎硬件;「享」則注重人與人之間有多少engagement乃至合作,不同初創共處一室,有沒有交流、有多少交流,將會為那個共享工作空間締造獨特的氣氛──如果這「軟件」別樹一幟,便成為了該共享工作空間的killer app。

 

倏地,我突然想到,香港也許不需要那麼多共享工作空間──目前所需要的,或許是把整個香港重新塑造成一個巨型的共享工作空間,一個co-working city。

 

面對今天困局,解困不能靠一個人、一些人,需要所有香港人齊齊co-work——而這個「work」字,具有兩層含意:第一個work,是人們必須重拾與別人合作(work together)的意欲——聆聽,不再是為了反駁、反擊,而是讓自己反思、反省,從而嘗試一同走下去;第二個work,是以達成並維繫(make it work)為目標,不再共同破壞、容忍破壞,開始思考破舊之後,如何立新。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9年9月10日


原圖: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我鍾意
0
好喎
0
好正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