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上科技發展 加強保障市民私隱
追上科技發展 加強保障市民私隱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盧偉國博士


最近立法會曾討論香港如何可以追上科技發展,同時加強保障市民私隱,我相信這是廣大市民都十分關注的議題。

 

科技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隨着互聯網、社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社會大眾享受到由此帶來的種種生活便利,例如即時通訊和資訊流通、無紙化電子支付等等;同時亦衍生不少新問題,包括資訊保安的風險大為提高,也增加了個人私隱資料保護的難度。事實上,本港公、私營機構近年都一再發生個人私隱資料外泄的嚴重事故,一些較顯著的例子是,八達通卡公司在二○○九年被揭發多年來曾將二百四十萬客戶資料轉售給其他公司作推廣用途、選舉事務處在二○一七年承認遺失了載有全港三百七十八萬名地方選區選民個人資料的手提電腦、國泰航空公司在二○一八年十月「自爆」,在幾個月前發現約九百四十萬乘客資料的若干資訊系統「曾被未獲授權取覽」、載有五百四十萬名個人信貸評級報告的環聯資訊公司網站,在二○一八年亦被揭發存在保安漏洞等。

 

外泄事故無遠弗屆防不勝防

 

上述例子顯示,這些個人私隱資料外泄事故不但涉及的人數愈來愈多,涉及的敏感資料也愈來愈廣泛,涉事公、私營機構往往在事發數月之後或遭到傳媒揭發才公布事故。令情況更為複雜的是,個人私隱資料外泄事故無遠弗屆,防不勝防,香港人普遍使用的即時通訊軟件WhatsApp日前披露發現嚴重保安漏洞,黑客可通過致電用戶植入監控軟件,藉此竊取用戶的短訊、電郵和網上銀行密碼等資料,全球十五億用戶都可能受到影響。

 

與此相對照的是,本港的《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自一九九六年生效以來,只是在二○一二年作過一次修訂,以規管在直接促銷中使用個人資料,如今顯然已難以滿足在網絡時代加強保障個人私隱資料的需要。

 

展望未來,身處網絡時代,社會大眾只會愈來愈依賴各種網上服務。例如,本港正在加快推動智慧城市發展,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是將會推出「數碼個人身分」(eID),讓市民能夠以單一數碼身分和認證便捷地使用政府和商業的網上服務。另一項舉措是發展高效及可靠的電子支付系統,方便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減少現金交易。同時,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交流互動日趨頻繁,香港開發的eID和電子支付系統長遠都有可能需要與大灣區內各相關系統互聯互通。凡此種種,都顯示本港有逼切需要完善加強保障市民私隱資料的配套政策措施。

 

立法會二十二位議員在四月底進行了為期四日的長三角職務訪問,四月二十四日是最後一日活動。早上去到杭州阿里巴巴總部展覽館,聽集團主管人員介紹公司十八名創業夥伴,在馬雲領軍下,如何於一九九九年創立公司,訂定目標,推動電子商貿,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宗旨。經過二十年打拼,馬雲帶領團隊,建立了「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企業文化;實現了當年夢想,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營商、銷售方式,建立了新商業文化;集團亦發展至十萬名員工,明年的商品交易總額將達一萬億美元。

 

抓住大數據建「城市大腦」

 

在交流環節,阿里巴巴高層與杭州市公安交通代表介紹阿里雲與市政府共同建立的「城市大腦」人工智能平台,通過大數據分析,大大提升交通管理能力,改善了城市交通擠塞情況。馬雲特意抽出寶貴時間,和考察團暢談,分享他對大數據及創新科技的精闢見地。馬雲語重心長地說:香港有非常豐富的數據、人才、資源,不能浪費;港人要抓住大數據,建立香港的「城市大腦」。

 

我引用這段長三角考察所見所聞,是想指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二十一世紀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在追上科技發展與保障市民私隱之間,香港必須作最恰當的平衡。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9年5月30日

 

原圖:創新及科技局網上截圖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支持
0
好正
0
無意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