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填海 賠本才好
大嶼填海 賠本才好

政府宣布動用6000多億元,在大嶼山填海1000公頃,並造基建,讓大約100萬人居住。數目一出台,全城湧出一大批A貨精算師搶着跟政府計數,有環保人士、本土派分子、反對派議員,都說實際費用會多得多,說到底還是那八字真言:「倒錢落海,掏空儲備。」


危言真的可以聳聽,香港的撲滿只有10000多億元儲備,一下子用了6000億,怎麼辦?朱凱廸計數,項目費用連通脹起碼要8700多億,再連帶超支應是10000億,庫存剛好用盡,數字確又吻合;郭家麒指計劃是個「大騙局」,推算超支兩成多。


數字隨便說說無妨,反正總有埋單計數的日子,但把計劃說成騙局對議員的操守有害無益。政府即使拿到幾千億用來造地,地總要填出來,又騙得了誰?林鄭月娥和黃偉綸還不是每月出一份糧,幾千億不會走進他們口袋,沒有甜頭怎騙人?郭議員還是積點口德好。


環保人士認為發展棕地便可以解決問題,只要333億元,根本不用填海。政府對這指摘最易應付,給提出說法的人400億元,請他們代行「搞掂」好了,應該還可以剩下好幾十億。其實,政府已經是重複的講三次,棕地要發展,海也要填,有人裝作聽不到,無妨講第四次。


看無形經濟收益


政府回應「倒錢落海,掏空儲備」之說,引用測量師學會的推算數字,指以現在市場價計算,填出來的土地將來可以賣到超過10000億,而賣地收入一般甚至會比通脹升幅高,計算下,填海計劃依然有利可圖,不會賠本,儲備根本不會因此用光。罵的罵錯,答的也沒答對。


整個大嶼計劃的觸發點是沒地建房,市民的購買力跟樓價就像追逐海市蜃樓,沒完沒了。樓貴,因為地貴,有經濟學家把地價貴歸咎第二屆政府減少造地,打造高地價政策維持收入。若大嶼填海1000公頃後,地價依然像現在般高企,甚至更高,那為什麼要填海?若將來填出的土地地價能下調,即使地價收入不足相抵如朱凱廸估計的支出數目又如何?「虧損」一千幾百億能解決大部分人的居住和生活問題,應算賺到了。


地鐵興建時不會有人奢望票價收入足以維持鐵路公司運作,鐵路發展讓香港經濟再起飛,無形經濟效益令公眾明白到交通便捷的重要性,車站物業發展只能讓小部分有能力上到車的人開心一會兒。日前中環站試車意外,乘客只須在另一個月台轉車,媒體已大字標題說逼爆金鐘站,難以想像香港沒有地鐵是怎個模樣。


投資未來的長遠計劃,沒有人着眼於高地價回報,供應增加令樓價回順,才是市民的朝思暮想。即使較難讓公眾理解,無形的經濟收益才是支持龐大計劃的最強理據。


大嶼填海計劃不應用賣地收入算賬,將來賬面上賠上一點才是上上大吉。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19年3月22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0
支持
5
好正
0
無意見

評論